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00篇 |
免费 | 197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3341篇 |
综合类 | 925篇 |
水路运输 | 1516篇 |
铁路运输 | 1027篇 |
综合运输 | 28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6篇 |
2024年 | 94篇 |
2023年 | 159篇 |
2022年 | 183篇 |
2021年 | 229篇 |
2020年 | 281篇 |
2019年 | 171篇 |
2018年 | 94篇 |
2017年 | 116篇 |
2016年 | 151篇 |
2015年 | 216篇 |
2014年 | 317篇 |
2013年 | 383篇 |
2012年 | 424篇 |
2011年 | 445篇 |
2010年 | 384篇 |
2009年 | 448篇 |
2008年 | 428篇 |
2007年 | 346篇 |
2006年 | 318篇 |
2005年 | 303篇 |
2004年 | 251篇 |
2003年 | 236篇 |
2002年 | 176篇 |
2001年 | 128篇 |
2000年 | 132篇 |
1999年 | 79篇 |
1998年 | 85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61篇 |
1995年 | 61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45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37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65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液货舱透气系统设计与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IMO通涵以及ISO标准的新要求,从船东、船厂和船舶设计院所履行职责的角度,对新建油船和化学品船透气系统的设计与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并给出了实例。 相似文献
993.
为了降低司机室内的噪声, 采用大涡模拟法计算了高速列车车头曲面的脉动压力, 将脉动压力作为头车司机室有限元分析的激励载荷, 通过谐响应分析求得司机室壁板的振动速度, 将振动速度作为司机室声场边界元模型的激励条件, 求出了司机室内的气动噪声在不同频率点的声压分布。计算结果表明: 司机室内的声压级在52.3~58.8dB (A) 之间变化, 声压级较大点位于司机室前窗玻璃向车顶过渡处及纵向中截面型线附近, 且在50~315Hz之间, 声压幅值较大; 司机室内的气动噪声主要是低频噪声, 对纵向中截面型线采取更平滑的过渡形式, 可降低司机室内的气动噪声。 相似文献
994.
研究目的:白水江三级电站引水隧洞最大水头高度42m,下穿既有内昆铁路手扒岩隧道,距隧道边墙基底仅13.06m,引水隧洞在施工中易引起铁路隧道下沉及衬砌破坏,为保证既有隧道运营安全,需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和衬砌型式。研究方法:利用3D-σ矿分析了引水隧洞对铁路隧道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和ANSYS程序计算出衬砌内力,并分析爆破振动的影响。研究结果:确定控制衬砌型式的荷载组合,并对正常使用状态的裂缝进行了控制。研究结论:对于下穿铁路隧道的承压引水隧洞设计,首先要分析引水洞施工对铁路隧道的影响范围,合理地进行荷载组合,按基本组合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检算,并采用标准组合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裂缝验算;对于承压引水隧洞,裂缝验算一般是配筋计算中的控制条件;引水隧洞的开挖引起铁路隧道周边的围岩变形位移小,内水压力是主要控制荷载,施工中应采用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及时支护。 相似文献
995.
996.
盾构隧道土仓压力引起的地表沉降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州地铁四号线仑-大区间盾构施工为依托,通过三维有限元模型预测盾构向前推进时舱体设定土压力引起的地表变形值,对盾构施工变形问题进行研究。同时结合现场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总结了地表沉降规律,对后续工程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采用宾汉型塑性流体和假塑性流体两种模型,推导了低含水率污泥管道排放驱动压力所遵循的微分方程,对于宾汉型塑性流体模型,得到了计算驱动压力的显式计算公式,据此可进行污泥泵型选择。 相似文献
998.
文章基于ALE理论,建立了高速物体砰击水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研究了物体质量、水平初速度、竖直方向初速度、水深和水面宽度分别对高速物体砰击水面后弹起高度和水平方向位移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工程中诸如民航飞机水上迫降、水上飞机水上降落等的初始参数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9.
研究目的:路堑预加固桩与桩间土钉墙或挡土墙联合使用时设计计算方法尚不成熟,特别是对其\"土拱效应\"对桩间土钉墙或挡土墙有何影响未见报道过。传统设计时未能很好考虑这一问题,一般按经验进行设计。本文结合南昆铁路某科研试验工点,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一些较新的观点,供同行参考。研究结论:为了使两桩之间形成\"土拱效应\",应使桩间支挡物的刚度较小,使其后土体具有形成卸荷土拱的松动条件,此时桩身土压力与挡土墙上并不一致,桩上大、桩间墙上则较小,这种受力模式要求我们不必将桩间的土钉墙或挡土墙做得太强;同时由于土拱的拱矢在跨中最大(一般不超过3m),而靠近桩边时较小,故建议土钉长度跨中的要比两边的长3m左右,边上土钉长度也不宜太长。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