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28篇
公路运输   70篇
综合类   148篇
水路运输   24篇
铁路运输   71篇
综合运输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李配配  崔珩 《交通科技》2013,(1):154-157
从城市中心区公共自行车交通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出发,通过对成都地铁一号线站点的分析,提取城市中心区站点的换乘特征.以天府广场站点为例,对换乘停车场的位置选择及出入口交通组织进行了规划研究.提出了接驳范围内自行车道路设计方法,给出了几项可行及保障措施,以期更利于公共自行车与轨道交通的接驳与换乘.  相似文献   
92.
针对目前对BRT站点简单的分类及步行吸引距离的粗泛定义,以济南市1~3 号快速公交作 为研究背景,开展了关于快速公交站点分类方法及各类站点对步行吸引范围的研究。以在19 个快 速公交站点中进行的RP(Revealed Preference Survey)调查及济南ArcGIS 数据库为数据基础,选取 了9 个站点步行吸引距离的影响因素,借助聚类分析法并利用Matlab 工具箱拟合正态分布模型, 最终总结归纳出5 类快速公交站点,并计算得到各类型站点的步行吸引距离。结果表明:终端型 站点的步行吸引距离最长,为1 300m;其次是交通枢纽型站点,为1 100m;城市次中心型与城 市中心型站点步行吸引距离相差不多,平均为750m;一般型站点步行吸引距离最短,约为 630m。不同类型站点的步行吸引距离相差较大,不能以单一经验值解释所有BRT站点,其中城 市次中心型与城市中心型站点步行吸引距离适中,是理想的站点类型。  相似文献   
93.
协调公交站点的服务能力与公交车停站需求,是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已知公交车运行线路、发车间隔、停车站点位置、停车站点泊位数信息,并假设公交车在道路路段上运行时间、停站点停驻时间满足概率分布条件下,研究整个城市公交站点的服务可靠性,得到了公交车站点服务可靠性概率计算公式,并定义了α-可靠度来衡量公交车站点服务可靠性.通过本研究发现:公交车站点相遇概率具有时间周期性,公交站点服务可靠性不仅与公交车运行线路的设置、发车间隔长短、停车站点位置设置、停车站点泊位数信息有关,还与交通系统中的路段旅行时间可靠性、公交车站点停车时间可靠性存在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4.
一、站点综合开发理念 公交引导发展(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TOD)策略,强调土地的综合集约利用,主张公共交通优先并沿公交线路紧凑布局土地利用,在以一定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建成的具有相对高密度、多功能混合,以及适宜步行、自行车、公交使用的城市地区.TOD模式强调"3D"原则,即:密度(Density)、多样性(Diversity)、合理的设计(Design);强调区域的混合开发与梯度分布;强调以"节约化"、"差别化"的开发策略,实现用地"开发强度总体平衡,站点地区局部突破";改变传统"摊大饼"无序蔓延的用地模式,实现资源节约(集约)与设施共享、低碳出行与生态环境、交通体系与用地开发协调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95.
在轨道交通站点衔接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为落实抓手来构建轨道交通站点衔接双层规划体系。首先明确规划的总体目标和7项规划原则,着重梳理规划中应纳入的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等规划落实各环节的关键内容,由此建立轨道交通站点衔接双层规划体系,之后初步构建轨道站点衔接双层规划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和模糊理论筛选关键评价指标,最终确定轨道交通站点衔接双层规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6.
根据北京市近年来开通地铁线路的交通衔接规划总体情况和开展的后期调研评估工作,对交通接驳的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和设施运营后评价三方面进行系统地分析,总结北京市轨道交通存在交通接驳与土地利用规划融合不足、初期设施规模预测难以把握及建设协同性不够等问题,提出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来加强交通接驳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融合,通过引入接驳设施后评价保障后续工程规模预测的合理性,并针对建设阶段提出分近远期的建设策略,为交通接驳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97.
在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同时,应更加关注轨道沿线开发的速度和质量.在分析新形势下城市及交通发展的问题和需求基础上,梳理总结轨交站点综合开发的理念和技术路线,结合东莞轨交1号线黄江北站综合开发规划进行实践,提出应同步推进轨交选址和周边土地开发潜力分析,细化综合开发范围并明确不同范围的开发主体,差异化考虑业态功能,优化提升站点周...  相似文献   
98.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城市公共交通站点覆盖水平,提高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分析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基于互联网开放地图平台的路径规划数据,采用以步行实际可达性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法对公共交通站点覆盖水平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不但适用于区域公交站点布局评价,还可以聚焦于某一条具体的公交线路、自行车停靠点、P+R(Park and Ride)设施、交通枢纽等交通设施,以及快递服务点、公共厕所等生活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分析和布局优化。最后,从向内深挖自身潜力、向外争取良好环境两个层面,提出了提升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覆盖水平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9.
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吸引范围是保证轨道客流来源的重要基础,也是轨道客流客观预测及交通设施衔接合理规划的前提。从出行费用、时间及个人收入特征等要素的分析入手,基于广义出行费用一致性原则建立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的吸引范围模型,该模型考虑路网的实际结构。最后,将该模型运用到即将开通运营的南宁轨道1号线中,计算金湖广场站的客流吸引范围。  相似文献   
100.
城市轨道站点外部交通方式接驳的便利性,是影响轨道交通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但限于站点众多,逐一研究费时费力的现状,对站点进行分类分析是一条较为理想的研究途径。首先,借助各站点IC卡和AFC数据,通过客流时空特征及高峰小时客流量特征将轨道交通车站站点分类,即大中小客流下的右峰型、双峰型和左峰型站点,以及无峰型站点、首末站点。最后在站点分类的基础上,研究各类站点周边的用地性质以及进站交通方式特征,确定各类站点外部接驳方式的优先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