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38篇 |
免费 | 126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820篇 |
综合类 | 540篇 |
水路运输 | 411篇 |
铁路运输 | 694篇 |
综合运输 | 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103篇 |
2022年 | 96篇 |
2021年 | 117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94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43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78篇 |
2014年 | 111篇 |
2013年 | 119篇 |
2012年 | 119篇 |
2011年 | 144篇 |
2010年 | 126篇 |
2009年 | 162篇 |
2008年 | 159篇 |
2007年 | 120篇 |
2006年 | 107篇 |
2005年 | 85篇 |
2004年 | 97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53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6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当列车设计速度达到400 km/h等级后,车下流场环境会更加复杂,使得制动盘阻力、功率消耗加剧问题更加凸显,需要对该速度等级下列车制动盘散热筋的最优布置间距进行深入研究。[方法]基于圆柱型散热筋结构,通过有限元仿真手段建立模型,并输入了相关参数值。针对相邻两周散热筋的圆心距d周向设置了四个计算工况,针对相邻两周间的距离d径向设置了五个计算工况,分别计算不同d周向、d径向对制动盘温升、阻力及散热功率的影响,进而得到d周向及d径向的建议取值。[结果及结论]d径向=40 mm(即散热筋与制动盘边缘的距离同制动盘直径之比为0.75)时,制动盘温升达到最低值,制动盘的性能较优;散热筋直径为d周向的一半时,制动盘综合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42.
为优化钢-混组合梁剪力键设计,依托某钢-混组合梁桥,使用midas有限元设计软件分析了组合梁桥运营阶段结构变形、抗剪强度、钢梁和混凝土板应力、剪力键应力幅、支座反力等力学性能,结果满足规范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剪力键类型和设置间距开展研究,研究表明:剪力键类型和设置间距对组合梁界面滑移影响较大,设置柔性剪力键的方案,结构滑移量较大,剪力键类型和设置间距对挠度有一定影响,但对钢-混组合梁结构应力影响不明显。剪力键刚度越小,设置间距越大,钢-混组合梁成桥变形越大。研究结果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43.
44.
曲轴扭转-纵向耦合振动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曲轴的扭转—纵向耦合振动机理,建立了基于集总参数模型的曲轴扭—纵耦合振动数学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曲轴扭—纵耦合振动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耦合作用会使振动加剧,但其倍频扭振响应可以忽略,而且通过改变扭振固有频率和纵振固有频率可对耦合作用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45.
磁流变弹性体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由微米级的羰基铁粉和聚合物合成.由于它具有弹性模量可调、无需封装、稳定性好、响应快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机械振动控制等领域.文中针对船舶推进轴系纵振动力学特性,提出一种固有频率可调的磁流变弹性体动力吸振器用于轴系纵振控制.首先理论分析了安装动力吸振器的推进轴系的动力学模型,其次对动力吸振器进行了移频特性试验,并在1:4的船舶轴系缩比模型上进行了变转速工况下吸振效果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该吸振器具有12.3 Hz的移频范围,并且在不同轴系工作转速下相比于被动式吸振器均有更好的吸振效果. 相似文献
46.
按无艏支架纵向下水理论,所设计的重型下水横梁,布置在集装箱船滑板首端区域,作为弹性支座,完全能承受的船体艉浮时的巨大滑道反力,从而保证船舶安全、可靠下水。本文就重型下水横梁的设计、负荷测试、强度计算、制造工艺和实际应用等内容作了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47.
为提高预判变速运动船舶船位轨迹变化的精确性,使其轨迹运行于预设的航线并且抵达目的地,减少不必要的航向和速度调整,有必要对变速运动船舶的纵向和横向位移进行量化。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运用数学推理和运算的方法,得出船舶变速运动在均匀流场时,纵向位移与横向位移的函数关系;推导出船舶停车淌航和加速运动轨迹的函数表达式。结果表明:变速运动的船舶,其船位轨迹是根据流场、船舶操纵参数而变化的曲线,是可以预判的,操船者根据本船的初始速度和流压角,在停车前较精确地调整好船舶的艏向,使船舶沿预定的航线驶向目的地;或在加速驶向狭窄航道的计划航线时,根据预判的船舶轨迹,及时调整船舶的航向,使船舶轨迹沿计划航线行驶。实船操纵证实了研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8.
为研究公路隧道双洞互补式通风的适用性,文章基于隧址海拔和温度、隧道长度和纵坡、隧道交通量和交通组成、隧道双洞间距等因素对互补式通风负荷比及通风效果的影响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隧道上下行通风负荷比大于1.5或隧道单向纵坡绝对值在1.5%~2.0%之间时,适宜采用互补式通风;隧道长度在4.5~6 km之间时,采用双洞互补式通风最经济实用;交通量和交通组成的影响关系显示隧道大型车混入率在35%~50%之间时宜考虑采用互补式通风;双洞隧道适合采用互补式通风的最小间距为30 m。 相似文献
49.
以直接传动形式的船舶推进轴系为研究对象,基于连续-离散混合模型,开展推进轴系纵向振动动力吸振设计分析。采用直接法和模态叠加法计算比较推进轴系在螺旋桨脉动推力下的频率响应,识别出第1阶模态是优势模态。结合Lagrange方程和模态展开定理推导出推进轴系连续-动力吸振器离散混合模型的动力学方程,采用动力调谐优化方法对动力吸振器进行优化设计,在优化状态下讨论动力吸振器的控制效果和参数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动力吸振器安装位置应尽可能接近螺旋桨端,以减小动力吸振器动力参数值;第1阶共振线谱的减振效果与动力吸振器安装位置无关,仅取决于其质量比。 相似文献
50.
为研究6 km长公路隧道全射流纵向排烟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依托羊鹿山隧道开展全射流纵向排烟现场实体火灾试验。试验在不利于排烟的下坡隧道(左洞)内进行,考虑5、10 、20 MW3个不同等级的火灾规模,并对不同工况下隧道内沿程风速、排烟时间等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火灾工况下油盘火现场试验,得出如下结论: 1)现场火灾试验期间,羊鹿山隧道左洞内自然风速为1.0~1.6 m/s,与排烟方向相反,为排烟阻力; 2)隧道内开启6组以上风机时,下坡隧道内沿程风速大于3.0 m/s; 3)根据5、10、20 MW油盘火排烟试验结果,采用全射流纵向排烟方式能将隧道内烟气全部排出洞外,且从点火开始到烟气全部排出洞外的时间约为30 mi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