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0篇
  免费   34篇
公路运输   1064篇
综合类   173篇
水路运输   214篇
铁路运输   376篇
综合运输   2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7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文章阐述一种CRH3型动车组废排风缸模块的地面试验设备和方法,通过控制储风缸截止阀和充风管截止阀的通断,模拟废排单元与车辆组装后的气体管路环境,实现对废排风缸模块与车辆组装前的独立气密性检测及阀类件的功能验证。  相似文献   
992.
993.
介绍的G111线加嫩公路工程B3合同段K121+311.3乌尔其嫩林铁路分离式立交桥30米预制箱梁成功安装的技术总结对于解决小半径曲线桥预制梁安装技术问题以及山区小半径、大横坡桥梁施工等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4.
995.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加筋碎石桩群桩性能分析模型,通过模型试验从复合地基沉降和加筋体应变2方面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计算分析不同因素对地基与桩顶沉降的影响。通过单桩与群桩沉降间的关系构建了考虑群桩效应的地基沉降比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竖向荷载作用下加筋碎石桩复合地基存在明显群桩效应,在加固区桩间距对群桩性能的影响显著,但对桩端土体影响不大;不同桩土模量比下中心桩桩顶沉降随荷载的变化趋势一致;同一上部荷载下加筋碎石桩能有效减少地基沉降,但当加筋体刚度大于500 kN/m时增加加筋体刚度不能有效减少加筋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桩间距与桩径比在2~4内变化时,群桩和单桩沉降比随着桩土模量比的增加呈抛物线形下降,群桩和单桩沉降比变化范围约在0.6~2.0,且桩间距与桩径比越小时群桩和单桩沉降比变化幅度越大;桩间距与桩径比在5~6内变化时,群桩和单桩沉降比几乎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996.
997.
钢轨磨耗和滚动接触疲劳等病害会缩短钢轨使用寿命,增加铁路养护成本,甚至会威胁行车安全。为探究钢轨型面优化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机车、客车、货车3种车辆动力学模型,对国内某段小半径曲线钢轨型面进行优化设计,基于最小距离搜索法程序比较其轮轨接触关系,运用Simpack软件分析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钢轨型面进行优化后曲线上股接触范围由47 mm减小至28 mm,同时在轨距角处的接触概率明显减少,从而使钢轨侧磨明显减轻,钢轨型面优化后曲线下股轮轨接触点都集中在轨顶,避免钢轨出现满光带现象;钢轨型面优化后,外轨横向力降低3.3%~21.1%,轮轴横向力降低6.9%~21.9%,但轮轨垂向力的变化不明显;钢轨型面优化能减小机车车辆轮重减载率、脱轨系数和磨耗功率,有利于提高列车运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8.
高妍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1,24(6):154-157,165
阐述了目前3种接触网刚柔过渡形式各自的原理及优缺点,提出刚柔过渡在地铁出入段小半径曲线线路上设置需满足的条件.比较了刚柔过渡处竖直悬吊及悬臂式悬吊等两种悬挂方式,推荐小半径曲线线路采用竖直悬吊方式以保证接触线的接触面与受电弓平行.建议设计时可根据线路条件实际放样,以此来进行接触网刚柔过渡处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并给出了平面和立面布置的详细设计步骤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99.
为分析影响山区公路小半径路段典型事故的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及其异质性效应,基于某山区双车道公路1 067起交通事故数据,从驾驶员、车辆、道路和环境4个方面选取15个潜在特征变量,采用二项Logit模型和随机参数二项Logit模型,分别构建小半径弯道路段上追尾碰撞、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3类典型事故的严重度分析模型,分析3类典型事故严重度的显著影响因素,并采用边际弹性系数量化分析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小半径弯道路段上不同形态事故的严重度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①追尾碰撞严重度的显著影响因素依次为摩托车、夜间、弯道转角、驾驶员年龄、季节,摩托车和冬季分别是服从(2.716.1.5642)和(-1.495,2.1162)正态分布的异质性影响因素,导致发生伤亡事故的概率为95.72%和23.58%;②正面碰撞严重度的显著影响因素依次为货车、摩托车、驾驶员超车、弯道转角和弯道长度,货车导致其伤亡事故概率增加108.8%,摩托车和弯道长度分别是服从(6.941,9.9012)和(-0.004,0.0032)正态分布的异质性影响因素,导致发生伤亡事故的概率为76.11%和9.18%;③侧面碰撞严重度的显著影响因素依次为摩托车、驾驶员年龄及弯道有接入口,摩托车和接入口分别是服从(5.211,5.1112)和(-1.408,2.1462)正态分布的异质性影响因素,导致发生伤亡事故的概率为88.87%和25.47%。④与传统二项Logit模型相比,追尾碰撞、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的随机参数二项Logit模型的拟合优度分别提高了2.85%,4.15%,6.76%,且定量捕捉了异质性影响因素,更适用于事故严重度的精细化分析。   相似文献   
1000.
我国现行《铁路货物装载加固规则》规定重车重心高度超过2 m时必须限速,不能满足目前我国铁路运输需求.小半径曲线是铁路线路中的薄弱环节,制定重车重心限制高度时必须对车辆通过小半径曲线这一运行工况进行深入研究.现以试验为依托,以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和轮轴横向力为判定标准,通过统计分析试验数据,对重车重心限制高度提高后C62BK型货车经过小半径曲线时的安全性进行研究,得出重车重心高度2.4m时,C62BK型货车通过小半径曲线时的安全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