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31篇 |
免费 | 18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065篇 |
综合类 | 759篇 |
水路运输 | 1140篇 |
铁路运输 | 697篇 |
综合运输 | 1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131篇 |
2022年 | 161篇 |
2021年 | 207篇 |
2020年 | 222篇 |
2019年 | 136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87篇 |
2015年 | 136篇 |
2014年 | 205篇 |
2013年 | 177篇 |
2012年 | 203篇 |
2011年 | 220篇 |
2010年 | 219篇 |
2009年 | 181篇 |
2008年 | 208篇 |
2007年 | 145篇 |
2006年 | 129篇 |
2005年 | 145篇 |
2004年 | 121篇 |
2003年 | 166篇 |
2002年 | 79篇 |
2001年 | 70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3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932.
933.
根据我国老龄化的现状以及老年人交通事故频发的基本情形,分析现有道路系统存在的各种不利于老年人出行的因素,如绿灯时间过短、道路人行条件差、交通标志标识不明显、老年人乘坐公共交通不便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老年人的交通设计改进措施,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4.
根据上限有限元的基本原理,依托Matlab平台编制了有限元上限分析程序,将修正的Hoek-Brown屈服准则嵌入有限元计算程序中;引入参数k来表征溶洞存在对桩基极限承载能力的削减程度,探讨了土体自重、嵌岩深度、溶洞半径、桩与溶洞水平和垂直距离对桩基上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参数k随着土体自重、嵌岩深度、溶洞半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随着溶洞与桩端水平距离、溶洞与桩端竖直距离的增大而非线性增大;从溶洞各参数对极限破坏模式的影响展开讨论,极限破坏模式主要有:溶洞顶板的冲切破坏,溶洞侧壁发生破坏,溶洞顶板冲切和侧壁的联合破坏,岩体的整体剪切破坏。最后,通过与无溶洞条件下桩端极限承载力对比,验证了该文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35.
针对斜拉桥传统钢锚箱构造复杂、吊装重量大,钢锚梁结构需设置环向预应力、索导管定位复杂等问题,研究一种新型钢锚箱锚固结构(主要由混凝土桥塔、U形钢锚固件和钢拉板组成,塔壁不设环向预应力)的适用性。以某大型斜拉桥(采用传统钢锚梁+环向预应力锚固形式)为背景,提出这种新型钢锚箱索塔锚固结构设计方案,建立锚固区节段有限元模型,研究其受力性能。结果表明:新型钢锚箱索塔锚固结构设计方案中,斜拉索水平力基本由新型钢锚箱承担,取消塔壁环向预应力,按钢筋混凝土受拉构件由最小配筋率下裂缝宽度控制塔壁设计,塔壁设计凹形部位便于钢结构锚固;在正常使用工况和断索工况下,新型钢锚箱索塔锚固区受力合理,塔壁应力、裂缝宽度等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936.
该文介绍了摩擦摆式支座减隔震工作原理。该类支座减隔震性能主要影响参数为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和球面等效曲率半径。为了研究高烈度区该类支座减隔震效果,通过对某高架桥一联3×3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模型的计算分析,得出在不同参数组合下桥梁结构的地震响应,讨论了各参数对结构响应的影响规律,并对工程应用中选取较优的参数提出了建议,为高烈度区修建高架桥梁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937.
以甘肃省甘南地区玛曲县高寒草甸沙漠化典型地区的山坡中部和山前平地为例,对其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沙漠化过程中有机碳、全氮含量的衰减呈规律性变化,土壤中有机碳与全氮比值呈递减趋势,且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衰减速率快于全氮含量的衰减速率。 相似文献
938.
939.
混凝土自锚式悬索桥主梁通常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强大的索力和预应力、支反力的共同作用下,主缆锚固区的受力状况十分复杂。针对主缆锚固区的受力状况进行研究,对优化锚固区的细部构造和预应力钢束布置均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张家港镇山大桥为例,运用有限元方法对主缆锚固区进行空间应力分析,总结了此类桥梁主缆锚固区的受力特点。 相似文献
940.
以上海市某先入后出型匝道组合为例,利用校验后的仿真软件TSIS研究了匝道间距与交织区平均速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匝道间距的增加,交织区平均速度呈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且匝道间距对主线最外侧车道的影响程度远远高于对内侧车道的影响.借助统计软件SPSS分析了主线设计速度分别为60、80、100 km/h时匝道间距、流量、汇入比、分流比与交织区平均速度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应的定量模型.结果表明,主线设计速度不同时,影响交织区平均速度的因素也有所变化.根据定量模型分别计算了不同设计速度和交织区平均速度条件下的匝道间距,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计算值进行了修正,最终给出了合理的推荐值,并与《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129-2009)中的推荐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定量统计模型计算值较为合理,且更加详细,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