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129篇
综合类   64篇
水路运输   24篇
铁路运输   47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热锻模耐磨耐冷热疲劳堆焊焊条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一种新型热锻模堆焊焊条通过反复凋整,确定了合适的药皮渣系及适合热锻模的合金系。堆焊层的金相显微分析表明,新研制的焊条堆焊层的组织为马氏休加残余奥氏体加碳化物,堆焊层的平均硬度为50.9HRC。磨损试验和耐冷热疲劳试验表明,新研制的焊条堆焊层的耐磨性和耐冷热疲劳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262.
李浩 《船舶》2013,24(2):68-71
叙述了WC/Ni60A覆层的粉末制备材料和喷焊工艺方法,测试覆层的硬度及沿厚度方向的硬度分布,对35%WC/Ni60A喷焊覆层进行泥沙磨损实验、XRD测试、金相分析和覆层样品磨损形貌观察。在实验基础上讨论该喷焊覆层的抗泥沙磨损性能,分析覆层中硬质相和基体相的成分构成、结合机理,结合泥沙磨损实验结果及其磨损形貌,探讨该覆层材料在泥沙磨损条件下的磨损机理及覆层中硬质相和基体相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3.
为筛选摩擦功耗低,使用寿命长的优质轴承内衬材料,在采用材料试样试验与台架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材料磨损试验机上对3种高分子材料进行试样试验,同时将3种材料分别制成尾轴承样件在台架上进行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264.
矿石抓斗唇口磨损严重,通常采用Q345板堆焊网格状耐磨层而成,但寿命不足,常发生洒漏物料,且维修不便。通过设计新型矿石抓斗耐磨唇口套结构对唇口板进行保护,延长了维护周期,同时为保证唇口套强韧性及耐磨性,在传统高锰钢中加入Ti及稀土Y元素,制备了高性能变质高锰钢作为唇口套材料;通过净化晶界、细化晶粒及强化奥氏体基体等作用,提高了冲击硬化速率和唇口部位的磨损寿命,实现了抓斗唇口免维护。  相似文献   
265.
针对发动机活塞的磨损特点,分别在高温、高负荷、高速度和高频冲等条件下,将常用的ZL109活塞材料和高镍奥氏体铸铁镶圈材料与硅酸铝纤维增强ZL109复合材料进行了磨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耐磨性优于ZL109和铸铁镶圈材料。  相似文献   
266.
为了提高CrN涂层耐磨性能,采用磁控溅射技术研究外部Cr层对CrN磨损宽度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载荷、转速、旋转半径研究表面摩擦磨损情况。结果表明,旋转半径增大,离心力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其中在转速为300 r/min,旋转半径6 mm时,未溅射Cr层的CrN涂层平均磨损宽度达到945.7μm,且外侧磨损更加严重,相同条件下溅射外部Cr层的磨损宽度为571.2μm,说明外部Cr层在磨损过程中有效抑制表面磨损区域增加。溅射外部Cr层后,在转速为200 r/min时的摩擦系数与表面磨损区域宽度随旋转半径增加而增加。表面磨痕呈犁沟状,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267.
为了提高缸套内表面磨损均匀性、改善与环的配副性,制备了等离子束淬火和等离子束淬火/渗硫两种工艺下的缸套试样,并借助OM、SEM、XRD和硬度计等比较研究了其内表面的组织性能。结果表明:淬火层组织由隐针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组成,淬火/渗硫复合层组织由α-Fe+FeS+FeS2组成;随扫描速度逐渐降低,自下而上,淬火层的硬度逐渐提高,淬火/渗硫复合层的硬度、厚度和FeS含量逐渐增加;淬火缸套试样磨损量基本为0.009 mm,淬火/渗硫缸套试样磨损量基本为0.003 mm,相对淬火缸套减少了66.7%,配副环的开口间隙相对减小了65.3%。淬火缸套内表面强化效果自下而上逐渐提高,其对FeS支撑作用逐渐增强,与缸套不同部位实际工作条件的变化对耐磨性的要求基本一致,是两种缸套试样具有“等耐磨性”的主要机理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