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8篇
  免费   32篇
公路运输   446篇
综合类   172篇
水路运输   140篇
铁路运输   218篇
综合运输   2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刘琴  杨钻  王雷 《桥梁建设》2023,(2):98-104
汕头市牛田洋大桥主桥为(77.5+166.1+468+166.1+77.5) m公轨两用钢桁梁斜拉桥。主桥采用双层桥面布置,上层为双向8车道一级公路兼城市快速路,下层为双线跨座式轨道交通。该桥采用半飘浮体系,纵、横向正交分离的减隔震约束体系。主梁采用带副桁的板桁结合钢桁梁结构,主桁采用三角桁,桁高11 m, 2片主桁中心间距16 m;副桁上弦杆采用平行四边形箱形截面,弦杆顶板中心线间距37.2 m。主梁共63个节间,标准节间长15.1 m,主跨及次边跨公路桥面系采用纵横梁体系正交异性整体钢桥面板,边跨公路桥面系采用纵、横梁支撑的混凝土桥面板;下层轨道交通无桥面板,设置下平纵联。索梁锚固采用锚拉板式钢锚箱。主梁标准节段采用两节间大节段全焊制造。边跨、次边跨钢桁梁采用顶推法施工,主跨钢桁梁采用悬臂吊装法施工。  相似文献   
992.
钢塔节段间常见的连接方式有“金属接触+高强度螺栓”连接与焊接连接两种,不管塔段间采用哪种连接方式,确保钢塔柱的成桥线形非常重要。以塔段间“金属接触+高强螺栓”联合受力钢塔柱为例,详细介绍了该类钢塔柱的建造难点及确保塔柱线形的技术措施,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93.
程岗  李昊煜 《公路》2023,(3):97-103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桥台具有缩短桥梁跨度、降低工程造价的优势。包裹式加筋土桥台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桩柱包裹在加筋土桥台内,由桩柱承担桥梁自重和桥上交通荷载。在加筋土桥台内存在加筋土与桩柱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此尚缺乏应有认知。本研究完成了4组包裹式加筋土桥台的模型试验,以研究包裹式加筋土桥台的工作原理,探讨墙趾水平约束和筋材绕桩方式等对桥台变形和桩柱受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包裹式加筋土桥台中,桩柱与加筋土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桥台在工作荷载下结构稳定,工作性能良好;在路基、路面荷载和被挡土体的共同作用下,桩柱承受了较大的侧向土压力,桩柱的存在阻挡了加筋土的位移,减小了桥台的侧向变形和加筋材料的受力;设置墙趾水平约束、减小加筋间距和采用刚性格栅绕桩方式均可增强加筋土桥台的整体性,减小桥台的变形和加筋应变,改善包裹式加筋土桥台的工作性能。研究结果可为包裹式加筋土桥台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针对高速铁路连续梁-拱组合桥拱肋施工,依托工程案例总结原位拼装法、节段提升法、顶推纵移法、竖向转体法4种不同的施工方案,对各施工方案的临时结构设计、工艺工法及工装设备进行详细描述,分析各施工方案的优缺点及不同条件下的适用范围,并对各施工方案应用时提出指导性意见及建议。比选分析表明:4种拱肋施工方案在不同的桥址现状、桥梁跨度、施工环境等条件下均表现出一定的适用性,随着桥梁跨度的不断增大及施工工装设备不断进步,拱肋施工技术也朝着整体架设方向发展,从而导致节段提升法、顶推纵移法及竖向转体法的技术优势更加显现,应用时需根据施工现状、技术条件等择优选择。  相似文献   
995.
系泊寄存于港内的待浮运管节在大风大浪等强动力条件下存在系泊安全风险,明晰管节港内系泊动力响应规律对科学评估及优化设计系泊方案、提升系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工程为依托,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方法,测量了单个管节港内系泊的运动响应及系缆力等参数,系统分析了港内波浪发育规律、不同向波浪对港内泊稳条件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动力条件下的管节动力响应特征及规律。研究主要结论有:外海波浪作用方向及时长对港内波浪分布及大小影响显著,进而影响系泊管节的动力响应;不同类型动力条件下空载或半载是管节系泊寄存的较不利载况,风是管节系泊动力响应的主控动力因素;风浪联合作用下,管节最显著的运动分量为横移和横摇,且均发生在空载、吹开风叠加波浪作用条件下。  相似文献   
996.
黄林  董佳慧  王骑  廖海黎 《铁道学报》2023,(10):144-155
钝体钢箱梁在大跨度铁路桥梁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某大跨度钝体钢箱梁铁路斜拉桥为背景,采用1∶50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对该类箱梁的涡振响应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梁体在各测试风攻角(0°、±3°、±5°)下均存在涡激振动。为抑制涡激振动,通过风洞试验并结合计算流体动力学研究风嘴外形对钝体钢箱梁涡振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采用下行风嘴形式与减小风嘴角度均能提高三角形风嘴的制振能力。在传统三角形风嘴上部设置平台可显著提高风嘴制振性能,增加平台长度与减小风嘴角度均可有效提高该类风嘴的制振效果,但其中平台长度是主导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一种带平台的三角形下行风嘴制振措施,并通过1∶25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对该措施有效性进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改变风嘴外形可有效降低主梁表面的旋涡尺寸,从而起到抑振主梁涡振的作用。研究成果可为大跨度钝体钢箱梁铁路桥的涡振制振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预制拼装混凝土节段桥梁具有经济、施工快速、对环境影响小等优势,在世界各国的桥梁建设中已经得到大量应用。混凝土梁节段在接缝处的不连续性对结构力学性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是桥梁设计中需特别关注的问题。对预制拼装混凝土节段梁的力学性能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分别从键齿接缝直剪性能、节段梁受弯性能、弯剪扭复合受力性能和往复加载下力学性能4个方面对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归纳总结了预制拼装混凝土节段梁结构在不同加载模式下的力学特征和承载机理。总体来说,当前对接缝直剪性能和节段梁受弯性能的承载机理已有成熟系统的认识,最新研究成果为现行设计规范中计算公式的局限性提出了修订建议;节段梁结构的弯剪扭复合受力性能及往复承载性能试验研究较缺乏,有待对其承载机制及计算分析方法开展更多研究;施工方便、性能优异的新型剪力键形式及预应力体系,未来有待开展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998.
基于热-弹塑性理论和有限元法,利用Simufactwelding软件建立30Cr Mo板再制造的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分析预热温度、再制造路径对熔池温度分布、热循环曲线、800℃~500℃冷却时间t8/5以及残余拉应力峰值、沿路径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预热温度的升高,道间温度和t8/5均有大幅增加;与其他再制造方案相比,相同路径再制造、且预热250℃时,道间温度约245℃、t8/5>3.0s、且差异较小;再制造件的残余应力以X和Y方向为主导,Y方向最大;相同路径再制造、预热温度300℃对应的Y方向残余拉应力峰值最小,交叉路径再制造、预热温度200℃对应的Y方向残余拉应力峰值最小,与不预热相比,峰值分别降低了约8.0%和6.8%;预热300℃条件下,沿路径的残余应力极大值最小,且交叉路径的残余应力极大值略小于相同路径再制造。研究成果可为30Cr Mo钢零件再制造制预热温度、再制造路径的优选,微观组织和性能的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以充电设施大数据平台中的公用桩为研究对象,选择典型城市群片区的城际高速沿线为分析场景,从规模、布局、结构、效能等角度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发现当前高速沿线的快充桩已经占据绝对主体,公桩覆盖率较高,但沿线的建桩密度参差不齐,节假高峰期充电效能分布不均衡。针对共性特征和短板问题,从融合打造城际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明确区域高速沿线充电设施配置标准、分时分类引导充电行为等角度提出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000.
梳理了注塑模具的研究现状并设计了铁路轨道高分子材料部件模具的随形冷却流道。采用选区激光熔化技术完成随形冷却流道的增材制造和无支撑流道的工艺参数优化,当下表面填充的激光速度为2 000 mm/s、激光功率为120 W,下表面轮廓的激光速度为800 mm/s、激光功率为150 W时,能够提升流道内壁的成型效果和表面质量。通过对随形冷却流道的尺寸精度检测及力学性能试验,流道位置精度可达99%,直径精度可达98%,圆度为0.089 mm,平行于基板方向的抗拉强度为1 270 MPa,垂直于基板方向抗拉强度为1 040 MPa,硬度平均值为39.2 HRC。铁路轨道部件注塑模具随形冷却流道的尺寸精度及强度满足要求,可用于模具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