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27篇 |
免费 | 12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446篇 |
综合类 | 730篇 |
水路运输 | 1036篇 |
铁路运输 | 674篇 |
综合运输 | 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9篇 |
2023年 | 180篇 |
2022年 | 175篇 |
2021年 | 259篇 |
2020年 | 212篇 |
2019年 | 154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83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115篇 |
2014年 | 159篇 |
2013年 | 160篇 |
2012年 | 203篇 |
2011年 | 230篇 |
2010年 | 204篇 |
2009年 | 209篇 |
2008年 | 219篇 |
2007年 | 199篇 |
2006年 | 186篇 |
2005年 | 148篇 |
2004年 | 126篇 |
2003年 | 107篇 |
2002年 | 98篇 |
2001年 | 76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针对粘弹性自由阻尼结构,基于模态应变能法推导出同时考虑粘弹性阻尼损耗因子和弹性模量频变效应的模态损耗因子修正公式,并选取某压筋板进行了计算和验证。在此基础上,以船舶阻尼加筋板为研究对象,开展随机响应试验研究,并对试验模型的模态损耗因子和随机响应进行了数值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修正公式确定粘弹性自由阻尼结构的模态损耗因子,进而计算随机响应的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对阻尼减振的相关分析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2.
基于传递矩阵法和Paris公式,提出一种对含初始横向裂纹悬臂梁进行模态和振动疲劳寿命分析的理论方法.采用无质量弯曲弹簧来等效横向裂纹,弹簧刚度通过裂纹引起悬臂梁的局部柔度来表述,则整条悬臂梁被离散成弯曲弹簧连接的两段完整梁.根据Euler-Bernoulli梁理论,采用更精简方法推导出悬臂梁的特征传递矩阵,分析裂纹参数对悬臂梁前五阶模态的影响.通过同步分析法使得裂纹梁模态和疲劳裂纹扩展分析同时进行,采用Paris公式模拟疲劳裂纹的扩展速率,研究悬臂梁根部区域裂纹参数对悬臂梁振动疲劳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疲劳裂纹对悬臂梁的各阶模态和振动疲劳寿命的影响很大,且悬臂梁根部区域的任意位置都可能发生疲劳断裂. 相似文献
993.
数字化航海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对航海领域中技术的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以AIS技术应用为例,被广泛用于航海领域中,特别其中AIS航标可发挥重要作用。本次研究将对AIS技术做简单介绍,分析当前AIS技术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应用问题,最后提出AIS技术航标管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94.
995.
开展高速动车组内风挡动力学特性研究是改善车端连接系统动力学性能的重要内容。首先,介绍了高速动车组车端内风挡系统,并采用模态试验的方法获得内风挡固有振动特性。其次,基于350 km/h速度等级高速动车组进行实车线路试验,对内风挡与安装框架进行了振动测试,对比分析外风挡有无间隙条件下内风挡与车端连接系统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高速动车组内风挡结构的前8阶固有振动频率之间数值接近,使得内风挡振动的主频范围增大,易受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宽频激扰引发弹性共振。当列车外风挡无间隙时,内风挡结构在风挡框架的宽频振动激励下其多阶固有频率被激励,产生接近固有频率的弹性共振;当列车外风挡之间存在间隙时,空腔内压力变化频率使得内风挡产生强迫振动。研究可为内风挡疲劳寿命以及内风挡结构动力学性能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针对多无人水面船(Unmanned Surface Vessel, USV)协调轨迹跟踪控制问题,基于仅邻近USV可以通信的无向连通通信拓扑,提出分布式自适应协调跟踪控制。使用领航者跟随协调策略,引入虚拟领航者,考虑仅虚拟领航者已知期望轨迹和目标速度的情况,通过获取邻居的实时位置和速度信息,计算每艘USV在团队中的实时期望位置和速度,从而定义聚合跟踪误差。基于聚合跟踪误差建立轨迹跟踪误差系统数学模型,使用自适应项补偿外界环境干扰,提出分布式自适应协调跟踪控制算法。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论证聚合跟踪误差收敛,进而得到跟随者相对于期望位置的跟踪误差、速度误差均有界并渐进收敛到零,最后仿真验证理论结果。 相似文献
999.
1000.
高速动力车车体轻型化结构设计和减重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传统机车和高速机车受力状态及力流分布的比较分析,从结构强度和刚度出发,在满足高速机车运行和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借助于承载梁的合理布置以及梁截面式和尺寸的适当选择,充分发挥了各个梁件在车体结构中的作用,并大大提高了车体的整体刚度,从而使车体重量得到了大幅度降低,高速机车车体每延米重量约为0。5吨,比传统设计减轻了50%还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