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0篇
公路运输   47篇
综合类   11篇
水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32篇
综合运输   2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隧道建设》2011,(6):748-748
10月29日湘江首条过江隧道——营盘路湘江隧道正式竣工通车。其在中国首创了江底立交模式,为正在筹建和在建的国内其他越江隧道起到了示范作用,也为解决隧道出入口拥堵的交通难题提供了新路径。这条隧道总长约8.5 km,主线为双向4车道,设计车速为50 km/h。据专家介绍,它并非简单的"一个隧道两个口",而是一个双  相似文献   
102.
本文从南京铁路枢纽总图布置、长江航道南京航段通航净空要求、京沪高速铁路南站站址选择、南京市长江南北两岸交通发展规划和上元门越江隧道河段地形、地质条件等方面论述了京沪高速铁路在南京跨越长江采用越江隧道方案的有利条件和可行性。重点研究了跨越长江工程方案比选中,采用隧道方案较建桥方案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3.
越江隧道工程泥水盾构适应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目的:盾构机选型是盾构法施工的关键环节,盾构的适应性直接决定和影响盾构隧道的施工成本、进度及安全风险。本文结合武汉地铁二号线越江段工程,系统分析了越江隧道泥水盾构选型的适应性,提出相应控制措施。研究结论:基于人-盾构-环境系统工程理念,分析了盾构与工程环境适应性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具体针对高水位、浅覆土、复合地层等工程环境特点,分别提出了防止开挖面失稳、江底冒浆、泵吸口堵塞、盾尾漏浆、隧道上浮等方面的施工控制措施,从而降低和控制盾构江底段施工风险,并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4.
武汉市轨道交通8号线越江隧道,是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中首次采用现浇砼复合二次衬砌的越江隧道,现浇混凝土复合衬砌结构,工艺复杂、工序繁多、特别是在隧道掘进过程中各工序之间交叉作业多,隧道内交通压力大;合理、科学的施工组织是做好施工质量的关键,做好内部结构的质量控制,既是工程本身的要求,也为今后越江隧道工程积累相关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5.
杭州地铁1号线滨江站—富春路站区间起于钱塘江南岸滨江站,下穿钱塘江后到达江北富春路站,是杭州地铁1号线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工程之一,也是保证1号线按期通车的关键节点.由于钱塘江潮汐、江水冲刷等原因,江底覆土变化大;同时,受到江底圆砾层、承压水和沼气等影响,加泥式土压平衡盾构施工时面临刀具磨损严重、江底换刀、螺旋输送机喷涌、...  相似文献   
106.
盾构隧道联络通道江中段施工时风险大,尤其当其面临"高承压水、圆砾层"等复杂地层特点时,施工风险更大。依托某越江隧道联络通道冻结施工实例,对冻结管成孔、施工冻结及暗挖等冻结施工全过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探讨冷冻法施工风险,确定了各阶段各基本风险事件的相对权重,并根据权重大小确定各阶段风险最大的基本事件。研究结果表明,在复杂地层中联络通道各阶段,施工风险最大事件分别为冻结管成孔偏斜过大、冻胀压力过大和开挖泵房。  相似文献   
107.
系统介绍某越江隧道运营通风的设计原则与标准,对运营通风方案做了多方案比选研究,确定了半横向通风的合理方案。对推荐方案通风系统的组成与布置以及火灾工况下的通风系统运营模式等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8.
张会荣  谢乔木 《隧道建设》2019,39(Z2):318-325
针对南渡江水文、潮汐、地质等工程特点以及文明东越江隧道项目特点,对围堰分段、分期、高程设计、隧道埋深方案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并结合防洪评价、工期、造价等因素对围堰设计、基坑设计等方案进行比选。研究结果表明: 1)合理确定围堰平面布置方案和施工工期是该方案成败的关键; 2)采用两边放坡的大开挖方案,结构内力、变形、沉降较双排桩显著降低,围堰结构更加安全,并能大幅缩短工期、节约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109.
为解决富水圆砾—泥岩复合地层采用双模盾构的适应性设计问题,依托南宁市轨道交通5号线五一立交站—新秀公园站隧道工程,针对穿越邕江、下穿浅基础建筑物、圆砾—泥岩复合地层中地表沉降和刀盘固结泥饼等施工风险,提出泥水/土压双模盾构结构和功能系统的针对性设计。在结构设计方面,双模盾构增设气垫仓稳定泥水压力,并配合排浆口优化设计实现了对地层沉降的稳定控制;加设中心面板和扭腿冲刷及“P0泵小循环”系统降低泥饼形成概率;优化的螺旋输送机设计减小喷涌压力,与邻近线路相比,过江段掘进速率提高近1倍。在功能性系统方面,实现泥水和土压2种排渣体系的快速转换;推进系统总推力达39 910 kN,满足不同掘进状态的需要;通过注浆系统与合理掘进参数实现对地表沉降的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