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49篇
  免费   644篇
公路运输   5252篇
综合类   2907篇
水路运输   5490篇
铁路运输   6902篇
综合运输   442篇
  2024年   143篇
  2023年   578篇
  2022年   611篇
  2021年   734篇
  2020年   542篇
  2019年   585篇
  2018年   240篇
  2017年   298篇
  2016年   338篇
  2015年   619篇
  2014年   888篇
  2013年   959篇
  2012年   1190篇
  2011年   1247篇
  2010年   1200篇
  2009年   1089篇
  2008年   1236篇
  2007年   945篇
  2006年   885篇
  2005年   860篇
  2004年   677篇
  2003年   796篇
  2002年   590篇
  2001年   530篇
  2000年   418篇
  1999年   380篇
  1998年   358篇
  1997年   315篇
  1996年   278篇
  1995年   240篇
  1994年   226篇
  1993年   221篇
  1992年   208篇
  1991年   162篇
  1990年   178篇
  1989年   20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65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层流等离子体表面强化技术可大幅提高钢轨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为了揭示强化处理对轮轨滚动接触行为的影响,建立同时考虑钢轨表面选区强化和短波波磨的三维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数值计算了车轮高速滚过一个波磨周期的轮轨力、接触斑黏滑分布和残余应力应变。对比发现:表面选区强化对轮轨力和接触斑黏滑分布的影响较小,不影响钢轨承载性能;对钢轨表面残余应力应变分布的影响明显,残余应力主要集中在屈服强度较高的强化斑内而残余应变主要集中在韧性较好的基体材料上,表面选区强化有效结合了强化斑和基体材料的力学性能,形成了一种强韧的良好匹配。结果可为现场生产服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机器人涂装替代人工喷涂,可改善作业环境,降低操作者劳动强度,提高车体油漆涂装质量.文章通过对轨道车辆车体涂装和机器人涂装的特点分析,设计适用于轨道车辆车体涂装的国产机器人生产线方案,为车体涂装国产机器人生产线的设计和应用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船舶》2020,(2):109-109
近日,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MARIC)研发设计的"振江号"顺利完成江苏如东风场的风机吊装任务,充分证明了"振江号"是经得起实战检验的风电重器,体现了MARIC的研发技术实力。风电重器,首秀惊艳"振江"号是MARIC为江苏振江新能源设计的国内首座1 200 t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是MARIC费龙大师工作室的又一力作,也是MARIC在新型海洋平台系列化研发方面的又一突破。  相似文献   
14.
李强  曹湘伟 《江苏船舶》2019,36(3):15-18
以111 000 t成品油船为研究对象,通过修改雷达桅和运用舾装附件,综合考虑各种限制条件,解决了船舶建造后期空高变更的问题。采用比较分析法,详细描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路,列举了问题的限制条件和解决方法,比较多个预先考虑的结局方案后得出最优方案,并对舾装附件的设计进行了介绍。修改后,该船顺利交付,实际运营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现有高速铁路轨道长波不平顺静态检测主要采用矢距差法或简化矢距差法,存在与检测起点相关、含有里程相位差、基础变形时检测幅值偏大、与车体振动加速度匹配性较差等缺点。利用中点弦测法对轨道长波不平顺进行静态检测,通过对中点弦测法不同测弦长度有效测量波长范围和列车敏感波长分析,采用60 m测弦长度的中点弦测法最适合时速300~350 km运营期高速铁路;利用车辆-轨道动力学仿真分析和最小二乘法拟合相结合方法,提出运营期高速铁路300及350 km·h^-1速度下的轨道长波高低不平顺控制标准,并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60 m弦中点弦测法既可保证轨道长波不平顺检测的准确性,又能很好地体现车体振动响应;时速300 km运营期高速铁路轨道长波高低不平顺3级控制标准建议值分别为9,15,21 mm;时速350 km分别为7,11,15 mm。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停车场及车辆段库内立柱式检查坑常规施工工艺存在的交叉施工干扰影响大,质量控制难,劳动强度大,工效低等缺点.介绍了立柱式检查坑无轨施工方法的新工艺,根据扣配件的尺寸加工精密的模具,减少施工单位交叉施工,土建仅负责轨道梁及立柱式预留纵筋施工,其余施工工序均由铺轨单位完成,此施工工艺较大地提高了施工工效,降低了人工架轨的劳动强度,节约工装成本,能较好地控制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7.
阐述后置式发动机客车的优缺点;分析后置发动机在使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后置发动机的维护和故障预防。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集装箱机械的技术进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集装箱是运输业的一次伟大革命,也是一次创造性的技术进步,它数十倍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巨大的财富,改变了港口、运输船、装卸机械的面貌。如今,集装箱运输已成为所有国家发展外贸不可或缺的手段。在进入21世纪之始,展望未来,集装箱机械将会有哪些技术进步呢?不必讳言,由于船舶大型化的发展,集装箱起重机变得愈来愈大,外伸70米,起重量70吨,起升高度42米甚至47米的起重机正在设计中即将诞生,还有吊两只40’箱的吊具等等。本文仅就ZPMC研发并获得初步成果的几项技术进步谈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铁路车站上使用的36 t U型轨道式龙门起重机,由于基距只有8 210 mm,龙门架内框净宽只有7 000 mm,40 ft集装箱从底盘车上吊起之后不能直接过龙门架门框(40 ft集装箱长度L=12 192 mm,超出了龙门架内框净宽)而顺利装进车箱内.这就要求起重小车在底盘车上吊起集装箱之后能回转90°,以便使集装箱能纵向过龙门架门框(集装箱宽度W=2 438 mm,小于门架内框净宽),然后水平位移到铁路车箱上之后转回90°装入车箱内.由于原小车上没有回转机构,小车吊起集装箱后只能沿龙门架在梁上作直线运行,不能回转90°.  相似文献   
20.
秀屿港船公司#M01门机原采用继电器一接触器控制,各机构的电气驱动及调速均采用绕线式交流异步电动机拖动,转子回路串电阻逐级切除的控制方式,变幅机构外加涡流减速系统。变幅机构起制动时振动冲击大,致使制动闸瓦、防振圈磨损过快而更换频繁,机构不稳定,有时甚至无法平稳吊装和定位,直接影响到码头的安全生产和装卸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