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4篇
公路运输   110篇
综合类   49篇
水路运输   13篇
铁路运输   26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31.
章登精 《公路》2001,(10):82-86
全面介绍了南京长江第二大桥斜拉索制造的质量管理情况。通过对高强镀锌钢丝生产、冷铸锚制造、成品素生产工艺和特点的分析,阐述了平行钢丝斜拉索制作及防护的质量控制及监理工作手段和要点。  相似文献   
132.
韩国李舜臣大桥,主跨为1 545m,目前为世界第四大悬索桥.主跨较长且桥塔位于陆地上将会减小船撞的风险,保证了18 000 t EU集装箱船的通航.矢跨比1/9,塔高270m,减小了锚碇的尺寸,降低了造价.主缆采用1 860 MPa高强钢丝,减小了自重,同时降低了造价.采用双幅钢箱梁,保证了结构的气动稳定性能.通过风洞试验确定了可抑制涡激振动且使风阻系数最小的加劲梁断面.采用漂浮体系,桥塔处无竖向支承,塔上限位装置和加劲梁端缓冲器有效地控制了结构的纵向位移.采用改进的空中编缆法进行主缆架设,减少了垂度调整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33.
传动软轴通常由中间一根芯线钢丝,外面几层钢丝交替绕制而成。每层有4~12根钢丝,相邻2层钢丝绕制方向相反。软轴成品区分左右旋向,适用电机不同旋转方向需要和保证软轴寿命。  相似文献   
134.
张鹏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66-68,M0009
洞口县平溪江大桥为主跨100 m的异形钢独塔斜拉桥,跨越洞口县平溪江。该桥为双索面,塔梁墩固结体系;主梁为两侧单箱单室P-K预应力混凝土混凝土箱形梁,桥梁全宽34.6 m。拉索为平行钢丝斜拉索,冷铸锚。主塔为异形钢箱结构,拉索通过钢锚箱锚固于主塔上。主跨跨越平溪江,采用悬臂浇筑法施工;锚跨位于岸上,采用现浇支架施工。  相似文献   
135.
拉索是斜拉桥的关键承重构件,而索端结构又是拉索的防护薄弱环节.笔者在分析索端结构防护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和探讨了一种新型的索端结构.  相似文献   
136.
佳通轮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集轮胎和相关产品的产、供、销、科、工、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实体。而佳通(中国)的轮胎配套可谓陪伴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137.
贺咏梅  阳友奎 《公路》2003,(7):166-169
TECCO高强度钢丝格栅柔性防护系统是一种新型的边坡加固新技术,即将高强度钢丝经特殊加工而成的格栅覆盖在边坡上,通过预应力锚杆的固定,实现抑制边坡浅表层破坏和维持边坡原有的稳定状态。本文着重介绍了该系统的主要构成、基本作用原理及特性。  相似文献   
138.
139.
通过分析悬索桥主缆检测的特点以及主缆各阶段承载力评估的主要因素,详细讨论钢丝腐蚀、断丝以及主缆次应力等对主缆承载力的影响,回顾了现有的承载力评估模型研究现状,提出了基于可靠度方法,综合考虑影响主缆承载力各因素的主缆全寿命期间内承载力评估方法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0.
预压加固中应用的一种新型垂直排水通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娄炎  陈有华  关秉洪  何宁 《公路》2005,(2):128-130
介绍在预压加固中采用的一种新型垂直排水通道——钢丝透水软管,它比常规的排水板有更大的过 水断面和通水量,在真空排水预压中能更好地传递真空度,减小传递损失,从而使它能适应越来越深的真空排水预 压软基加固(或联合加固)工程,满足工程对工期和工后沉降量的更高要求。同时,由于其为在国内的首次应用,施 工工艺上尚有一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