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水路运输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目的 探讨深度学习重建算法(DLIR)在提高门静脉图像质量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回顾性纳入32例行腹部双期增强检查的患者,门静脉图像分别采用5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 V)及深度学习重建算法的中、高模式(DLIR-M、DLIR-H)进行重建。测量门静脉主干、右支、左支和同层椎旁肌肉的CT值和标准差,计算其对比噪声比,测量门静脉主干血管壁CT值边缘上升斜率(ERS)以评价其空间分辨率。主观评价由两名医师采用5分法分别从整体图像噪声、图像对比度、门静脉小分支显示三个方面进行评分,图像伪影则采用4分法进行评价;此外,单独计算门静脉小分支在三种重建算法中的显示率。结果 门静脉主干、右支、左支的噪声在DLIR重建算法下显著低于ASIR-V 50%算法,其中DLIR-H噪声最低,CNR最高;门静脉主干的ERS在DLIR算法下也显著高于ASIR-V 50%算法(P<0.01)。主观评价方面,DLIR算法均显著优于ASIR-V 50%算法(P<0.01);此外,DLIR图像门静脉小分支的显示率分别是DLIR-M 93.75%、DLIR-H 100%,高于ASIR-V 50%(68.7...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71例。根据抗凝剂使用情况将其分为3组:A组23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药);B组29人(术后血小板>300×109/L时使用抗凝药);C组19人(术后未使用抗凝药)。比较各组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和血栓分布特点以及发生血栓后经溶栓治疗后的效果,分析术前和手术相关因素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脾静脉直径和术前低血小板计数是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总的发生率为40.8%(29/71),A、B和C组分别为26.1%(6/23)、44.8%(13/29)和52.6%(10/19),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及主要分支均可发生血栓,其中脾静脉血栓占72.4%。溶栓治疗后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完全消融率为76.2%(16/21),而脾静脉血栓完全消融率仅23.8%(5/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24,P=0.001)。结论脾静脉直径和术前低血小板计数是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预防性使用抗凝药对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率无显著作用。发生血栓后经全身溶栓治疗,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消融率高于脾静脉血栓消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