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10篇
公路运输   71篇
综合类   82篇
水路运输   11篇
铁路运输   38篇
综合运输   1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直接负荷控制(DLC)对运输市场具有灵活的激励作用,分析了在实施DLC后任意时段的客流量,将其与线路的实际客流量作比较,确定线路所处的状态,针对所处的状态,确定票价的调整比例,以刺激运输市场,诱导客流的走向,缓解客流高峰时段与低峰时段的流量差.由此建立兼顾运输企业和货物收发货人或代理人利益的多目标规划数学模型,并找到了模型的求解算法  相似文献   
162.
为解决高峰小时场面航空器滑行冲突,提高机场运行安全和效率,减少航班延误损失,提出了基于航班优先级的航空器滑行调度模型.以基于最短路径的总调度时间最小为目标,使用滚动时域策略,设计预测窗口、滚动窗口、调度子问题、滚动机制等调度要素求解模型.仿真算例表明,此调度模型能够在兼顾航班优先级别属性的同时,规避了滑行中的各类冲突,对枢纽机场高峰小时内的18架不同属性的航空器实施了优化调度,较之原调度方案,总体时间减少了近2 min,提高了总体效率.   相似文献   
163.
传统的客流控制大都以减少乘客等待时间或者客运周转量最大为目标,缺乏对于安全性的考虑.保证乘客等待时间在可接受范围以内,以客流聚集预警值最小为目标,提出了以安全为导向的地铁高峰时段多车站客流协同控制模型,并成功将其转化为单目标线性整数规划模型,借助CPLEX优化器可直接进行求解.以某地铁线路高峰客流数据为例,通过计算得出,相对于以乘客等待时间最小为目标的客流控制方法,本文方法在保证乘客总等待时间仅增长1%的情况下,能够将所有车站客流聚集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大大提高了客运组织安全性,为实际客流控制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4.
采用区域划分方法研究了网络行程时间率的概率分布, 提出了基于OD对的网络行程时间可靠性指标以评价城市交通可靠性; 选取影响行程时间可靠性指标的相关因素, 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用逐步回归法求解模型, 并进行了模型参数显著性检验; 根据杭州市和北京市的网约车数据计算了网络行程时间可靠性指标, 并与高峰拥堵延迟指数进行对比, 分析了网络行程时间可靠性指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 规划行程时间率与等待时间、费用、距离、行程时间和OD对间行程次数这5个自变量拟合得到的决定系数为0.772, 平均行程时间率与5个自变量拟合得到的决定系数为0.857, 2个模型拟合程度均较好, 回归模型显著; 规划行程时间率回归模型中等待时间、行程时间和实际行程距离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86、0.399与-1.286, 平均行程时间率回归模型中等待时间、行程时间和实际行程距离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62、0.177与-0.676, 2个交通可靠性指标都与等待时间和行程时间呈正相关, 和实际行程距离呈负相关; 提出的网络行程时间可靠性指标与高峰拥堵延迟指数变化趋势一致, 较好地符合现实交通状况, 从多角度反映了交通可靠性特征, 可以为路网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帮助居民更好地进行出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5.
交通拥挤定量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引入几个表示流量和占有率之间关系的方法,作为一天中交通状态随时间变化的指示器,并且使用微波检测数据展现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指出在高峰小时或拥挤小时,流量与占有率之间的关系与其他时段显著不同,通过定义交通拥挤时段和拥挤小时以区别于交通高峰小时.增加分辨交通状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6.
面对海上交通高峰航线船舶疏导路径规划复杂性,研究海上交通高峰航线船舶疏导路径规划仿真分析方法,以确定最佳的船舶疏导路径。构建以航程、安全性、平滑性最小为海上交通高峰航线船舶疏导路径规划目标函数,采用栅格法仿真模拟海上交通高峰航线船舶环境,利用仿真软件实施建模,经改进遗传算法寻找海上交通高峰航线船舶疏导路径规划模型的全局最优解后,采用非性规划求解海上交通高峰航线船舶疏导路径规划模型的局部最优解,确定最佳的船舶疏导路径,实现海上交通高峰航线船舶疏导路径规划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针对2种场景下海上交通高峰航线船舶疏导路径具有较好的方向性,所规划最优疏导路径安全性、平滑性、航程均最小,符合海上交通高峰航线船舶疏导路径目标函数。  相似文献   
167.
现有轨道交通车站高峰客流预测方法简化了车站高峰形成过程,基于默认假设,即车站高峰小时与所属线路高峰小时一致进行预测,忽略了车站与线路间存在的高峰偏差现象,造成部分车站高峰客流量被低估,导致车站能力设计不足,站台拥挤风险增加。从车站高峰形成机理出发,基于用地发生率模型,考虑不同目的出行行为的差异化,对客流属性进行划分,引入不同目的的出行时间概率分布函数,建立站点尺度的高峰小时与高峰客流预测模型框架。该模型真实反映了车站高峰高峰偏差现象形成的这一复杂过程,可解释性强、符合实际,且能适用于建成环境、车站特征和轨道交通网络服务等变化情形下的车站高峰客流预测。验证结果显示:1)提出模型较传统模型提升了43%~47%的车站预测精度(高峰客流相应的MAPE值下降了5.7%~6.38%,高峰时间相应的APE值下降了23~50 min),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更稳定、更准确的预测结果,能为车站设计和运营方案制定提供更可靠的决策依据;2)各类出行目的的峰值和峰尺度存在差异,按不同比例叠加后,会产生不同的叠加曲线。揭示了车站高峰客流形成机理为不同用地产生的不同出行目的客流时间分布叠加曲线的高峰。  相似文献   
168.
沈云樟 《城市交通》2023,(1):97-107
上海公共交通模型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从起步到成熟再到进一步完善的发展历程。起步阶段,为解决当时上海市民公共交通乘车难问题,构建了具有宏观客流模拟与分析功能的公共交通规划模型,适用于对公共交通网络及骨干走廊和线路的客流预测分析。成熟阶段,在既有公共交通规划模型偏重中长期宏观规划预测分析功能的基础上,开展技术改革和参数优化,形成公共交通系统模型,并作为当时上海综合交通模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对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不同层面的应用要求。完善阶段,信息化大数据在交通领域的发展为模型补充了新的数据基础,使模型在既有框架下继续优化参数和更新技术,提高模拟和预测的精度,进一步完善功能。通过对上海公共交通模型各发展阶段的回顾,总结关键技术,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9.
运用模糊逻辑理论,研究了城市居民出行需求合理性的评价方法.根据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时间分布特性和空间分布特性,选用高峰小时出行系数和高峰小时路网饱和度作为评价指标,并给出指标计算公式.以模糊逻辑理论和指标特性为基础,利用MATLAB中的模糊逻辑工具箱得到隶属度函数图形,并对指标值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文中提出的方法对扬州居民出行需求合理性进行评价,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0.
该文利用软件Vissim对天津开发区现代服务产业区地下交通空间的交通进行模拟建模,并通过vissim得出的一系列路网性能指标,如路网平均车速、路网延误总和、停车率、排队长度等,并与定性分析进行综合比较,讨论Vissim在实际工程利用中的方法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