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3篇
综合类   22篇
水路运输   2篇
铁路运输   3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鲁迅后期思想向左转向是不争的事实,其思想转变的根源,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虽然他赞成中共的政治主张和文学主张,但是“和而不同”,他始终坚守了自己的独立知识分子的信念。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化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唐宏  王红 《航海》1997,(2):15-17
鲁迅不平凡的一生中,曾有过一段当兵的历史——在清朝的江南水师学堂做了三个月的海军学生。尽管这段历史十分短暂,但它却给鲁迅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记忆。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精神界战士,以杂文作为匕首与敌人进行战斗。但是他的杂文不全是表现血腥与残酷的斗争史,还传达出他的一种从容、淡定、通脱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域。鲁迅在杂文中指出在生活中要保有余裕之心;提出在文学创作上要坚持余裕精神;强调只有拥有余裕观才能收获真实的人生。解读鲁迅杂文里的"余裕"观,对全面认识鲁迅"立人"的人学思想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老舍作为20世纪文学界中最杰出的创作者和批判者之一,有着卓越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创作和文化批判的诸多方面,他受惠于"五四"新文化倡导者鲁迅。文章通过对鲁迅和老舍小说的细致分析,寻找老舍小说中的祥林嫂型人物形象,并进一步分析他们对于底层妇女的关注,从中透析老舍对鲁迅创作精神和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一个非暴力呐喊者。鲁迅关注国民的核心是民智,而不是民气。鲁迅精神的实质不是迷惘、暴力和绝望,而是启蒙、理性与希望。鲁迅没有心从于暴力毁坏,而是指望和平建设。认识非暴力呐喊者鲁迅,会使中国文化和现实更加趋向正面、和谐与建设性的良性生态。  相似文献   
16.
丙戍 《汽车与安全》2011,(11):72-74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这是鲁迅先生对童年岁月的追忆,当我们孩童时候,相信大多数人都很难理解先生的心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似  相似文献   
17.
《铁屋中的呐喊》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最大的贡献在于,从《呐喊》中提取出"独异个人与庸众的矛盾",借此论证《野草》并非简单意义上游离于鲁迅个人"战斗史"边缘的情感低潮的产物,而是作家独异人格演化的必然结果。而缺憾则是,李欧梵未能破解1927年及之后鲁迅的左倾与笔涩的缘由。其原因在:李著过分偏执于《呐喊》中的"独异灵魂"和"文学愿景",忽略了鲁迅人格实际由"启蒙情结"、"现世改良"、"艺术迷恋"三者构成,故没发现早在1925年前后,鲁迅的主要心结已转化为"智庶矛盾"与"文学怀疑"了。这亦说明,鲁迅的左倾始于1925年,而非惯常认为的1927-1928年间。  相似文献   
18.
从贫穷愚昧、精神胜利法、尊崇势利、麻木冷漠、自私俭啬贪便宜五个方面分析了鲁迅作品中的国民性弊病,其不仅具有"老中国"的时代特征,而且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的人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张陆 《汽车生活》2009,(1):52-55
在厦门沿海公路上徐行,将右臂伸出车窗外,享受着海风从指缝间滑过的快感,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事有盛誉的厦门大学,瞬间年少时的心境涌上心头,我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也就在那时逐渐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年男人的鲁迅,人在广州时,他不仅要面临爱情和水土带来的生理焦虑,同时更要面对方方面面的精神焦虑:这既有外在的压力,比如中大的教务、社会的呼吁、探访、演讲,革命的利用、打压与吹捧,也包括青年们对其作品的期待;当然也有来自其内部的影响,比如他在“中间物”论指导下的量力而行、韧性战斗、坚持个性等,也包括他最终选择弃绝教授,回归最擅长的文艺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