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10篇 |
免费 | 221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103篇 |
综合类 | 1201篇 |
水路运输 | 1594篇 |
铁路运输 | 901篇 |
综合运输 | 1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90篇 |
2021年 | 161篇 |
2020年 | 181篇 |
2019年 | 115篇 |
2018年 | 71篇 |
2017年 | 115篇 |
2016年 | 113篇 |
2015年 | 161篇 |
2014年 | 379篇 |
2013年 | 260篇 |
2012年 | 385篇 |
2011年 | 438篇 |
2010年 | 345篇 |
2009年 | 304篇 |
2008年 | 282篇 |
2007年 | 369篇 |
2006年 | 354篇 |
2005年 | 239篇 |
2004年 | 138篇 |
2003年 | 120篇 |
2002年 | 58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盾构法隧道纵向地震响应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土—结相互作用的动力有限元法,引入无长度的3自由度弹簧单元模拟纵向螺栓接头,分析行波波长、地基刚度与阻尼对盾构法隧道纵向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行波从水平方向输入时有突变弯矩产生,突变弯矩随波长和阻尼的增大而减小,而地基刚度系数对突变弯矩的影响相对较小;行波作用下,产生的接头最大轴力及最大弯矩值均随波长的增大而减小,而地基刚度系数及阻尼系数取值对最大弯矩值的影响较小。因此,建议在实际工程设计计算中要重视输入地震动参数的选择,且取较小的阻尼系数。 相似文献
52.
沉管隧道地震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南京长江沉管隧道为背景,采用动力有限元法分析沉管隧道的地震响应。沉管隧道二维分析的合理计算范围分析表明,横向半宽取3倍洞径为宜。隧道结构的地震响应随着周围岩土的黏聚力及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沉管隧道的地震响应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在减小,因此,从抗震的角度讲沉管隧道宜浅埋,但浅埋必须满足抗浮稳定性、安全性等要求。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沉管隧道4个角的动力反应较大,是结构的薄弱部位,在设计中应予以加强。考虑水的耦合作用时,隧道的地震反应增强,在水深20 m条件下,应力增量最大超过10%。实际工程中水深一般较大,因此,计算中应该考虑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列车脱轨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脱轨原因、脱轨评判标准、脱轨试验及脱轨分析等4个方面对国内外脱轨研究进行了简要历史回顾.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在脱轨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中南大学列车脱轨研究组在近10年的研究中,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列车脱轨分析理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及实质性的应用成果,对此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对脱轨研究需进一步进行的工作提出了作者们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54.
主要介绍了S12交换机采用的EPM新型计费采集系统,从技术上保证了话单自动定时采集的功能,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人工输入人机命令DUMP到光盘上再脱机分拣出计费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55.
56.
在简要介绍C^3I系统的基础上,结合系统仿真技术和软件设计模式思想,对海军作战指挥系统的测试环境中的功能测试需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具体软件的实现过程,并比较了与目前方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57.
58.
59.
对基于光流法的舰船运动要素测定原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光流法测定舰船运动要素的思想、光流场解算、三维运动参数解算和舰船运动要素解算。该方法的提出,提高了运动要素测定的自主性,而且满足新型全封闭舰船的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60.
提出吸收式制冷复合循环新模式,讨论了复合循环的热力计算。单效/双效复合循环有高低压2个发生器,高压发生器由高温级热源驱动,低压发生器由来自高压发生器的冷剂蒸汽与低温级热源联合驱动,实现高低温级热源的能量梯级利用。作为实例,对由高低温两级增压空气中冷器驱动的单效/双效复合循环进行了热力计算,并与单效循环和双效循环进行了热力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复合循环的热力系数和制冷量均比单效循环高出15%,复合循环的余热利用量和制冷量分别高出双效循环153%和11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