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5篇
  免费   197篇
公路运输   1011篇
综合类   1529篇
水路运输   1051篇
铁路运输   636篇
综合运输   14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294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318篇
  2011年   394篇
  2010年   330篇
  2009年   299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320篇
  2006年   300篇
  2005年   221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The core is a vital concept in cooperative game theory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nalyzing alliance’s stability. It is especially interesting to apply core theory in liner shipping market due to the latter’s exceptional characteristic of non-homogeneous cost curves as well as divisible and fluctuant demand. Having observed some new phenomena and trends in the industr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 of liner shipping alliance by applying core theory where business cooperation is partly realized by delivering joint-service with mega container ships. To demonstrate the core situation in liner shipping alliance, a cost function is first identified on the basis of two assumptions regarding cooperation: 1) sharing or pooling vessels and 2) deploying mega container ships if needed. Taking cost functions as basis, two conditions of approaching core may be groomed, i.e., collective rationality and individual rationality. The first condition is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while the second condition is studied within the alliance. Stability of liner shipping alliance is then observed based on these two conditions. An illustrative case study is conducted in order to show some implications and explicitly clarify the theory.  相似文献   
192.
针对建筑材料课程在理论和实践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就建筑材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为毕业生在今后的设计和施工工作中合理选材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3.
汽油机活塞组—气缸套整体耦合传热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直接耦合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一汽油机的活塞组—气缸套系统的瞬态传热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将润滑油膜假设为一维热阻,建立了活塞组—气缸套整体耦合系统的三维传热模型,应用所开发的三维流体动压润滑分析程序对活塞环组沿周向瞬时变化的油膜厚度进行了计算与分析。以LJ377MV汽油机活塞组—气缸套零部件为对象进行了应用研究,获得了更为清晰的多部件间的相互传热关系。  相似文献   
194.
公路实时三维可视化系统构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锌砂 《中国公路学报》2007,20(6):31-35,42
基于公路CAD研究成果以及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最新发展,提出高性能、高扩展性的公路实时三维可视化系统构架,讨论了地形原始数据的预处理、地表三维建模、道路三维建模、道路模型与地形模型的实时整合、景观及附属设施三维建模、高效的场景管理、地形层次细节模型等功能设计与软件实现技术,并采用设计模式设计了类之间的组织模型,利用C 和DirectX 9.0c开发了公路实时三维可视化原型系统。最后依托实际工程项目对原型系统进行了测试和验证,实现了实时三维可视化手段对公路设计过程的支持以及对设计成果进行实时评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5.
信号采样理论在交通流检测点布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交通流检测点布设领域研究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与抽象的基础上,提出交通流检测点布设本质上属于空间交通流信号采样问题。依据信号采样理论,建立了确定检测点间距或密度的方法与流程,该流程包括空间交通流信号产生、离散傅里叶变换、频谱分析、间距确定、误差分析5个步骤。对高速公路拥挤状态下的仿真分析表明:100 m的检测点间距可以满足对拥挤交通流状态的真实检测,该数值接近于实际应用中的最小值(125 m),说明该理论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6.
为了精确计算公路在三维空间中的实际视距,提出了空间视距的概念,通过延伸应用空间两点通视原理,建立了空间视距计算和分析的数学模型。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开发出对空间视距的实时检测技术,通过将设计视距、运行视距和空间视距3种视距对比分析,给出了发现视距不足的方法。与早前的视距计算方法和研究相比,该方法对正常路面、行车道空间视距计算准确,能够计算和分析公路路侧附属设施对视距的影响,为公路几何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7.
基于OpenGL的隧道三维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隧道的设计数据,避车洞的尺寸,利用OpenGL三维建模平台,通过多种建模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带避车洞的隧道三维可视化。隧道中钢轨、枕木、道渣等三维模型的构建,使得隧道的三维模型更加直观、准确生动,从而增加了隧道三维模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8.
介绍了预混合式气体燃料发动机的后台管理软件的改进方案,软件在原有基础上改为基于USB串行通讯方式,增加了MAP图生成模块、FLASH控制模块和爆震检测控制模块等,使得该软件系统更加完善和适用。  相似文献   
199.
突变优选理论在选择桥型方案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目前桥型方案选择方法的分析,指出这些方法存在的缺点主要是评价中参数值的选取、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评价因素重要性的确定等问题,因易受到参评人员主观的影响,而导致评价难以获得客观结果。笔者根据突变理论,建立桥型方案突变模型;重点研究基于突变理论的桥型方案选择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通过对评价目标进行多层次分解,根据突变论归一公式进行量化递归运算,分别计算出不同桥型方案总突变隶属函数值,从而实现对桥型方案的分析与评判。该方法的优点就在于各指标的重要性及其量化是根据突变论中归一公式本身的内在机理决定的,既避免了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问题,又减少了评价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实例表明评价结果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200.
双洞6车道连拱隧道由于跨度大,断面扁平率小,施工工序复杂,隧道围岩在施工期间经历多次扰动,故使其受力条件极为复杂,施工过程中围岩与结构的受力特征与双洞4车道连拱隧道或分离式隧道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双洞6车道连拱隧道洞口软弱围岩段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其施工过程中围岩与结构的应力、位移、屈服接近度等发展规律,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