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6篇
  免费   19篇
公路运输   183篇
综合类   122篇
水路运输   189篇
铁路运输   366篇
综合运输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41.
本文介绍了目前各主机厂焊装车间常见的柔性生产线的自动化设备及其特点,并着重研究了白车身上车体自动化拼接工艺的实现方式即通过柔性总拼系统保证多款车型共线生产,针对不同的柔性总拼实现形式分别从定位精度、整车合格率、占地空间、投资成本、柔性化等几个方面评价其优缺点,为后期焊装车间厂房规划、设备导入及工艺布局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2.
由于行星排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优势,双行星排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已经成为各机构的研究重点。由纯电动模式到混合驱动模式切换的过程中存在发动机起动和发动机转矩引入,而发动机转矩瞬态响应存在迟滞,导致切换过程中动力系统的输出转矩会有较大波动。为减小波动,降低模式切换过程中的动态冲击度,本文中提出补偿滑模控制方法,对双行星排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进行协调控制。首先,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对切换过程每个模式进行分析;之后,针对发动机拖转阶段和混合驱动阶段分别采用补偿控制和基于固定边界层的自适应滑模控制,并对滑模控制进行稳定性分析;最后,结合Matlab/Simulink软件平台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补偿滑模协调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地减小从纯电动到混合驱动模式切换过程中的转矩波动和冲击度。  相似文献   
43.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各驱动轮转速和转矩可以单独精确控制,便于实现整车动力学控制和制动能量回馈,从而提升车辆的主动安全性和行驶经济性。但车辆在回馈制动过程中,一旦1台电机突发故障,其他电机产生的制动力矩将对整车形成附加横摆力矩,从而造成车辆失稳,此时虽可通过截断异侧对应电机制动力矩输出来保证行驶方向,但会使车辆制动力大幅衰减或丧失,同样不利于行车安全。为了解决此问题,提出并验证一种基于电动助力液压制动系统的制动压力补偿控制方法,力图有效保证整车制动安全性。以轮毂电机驱动汽车为例,首先建立了整车动力学模型以及轮毂电机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回馈制动失效的整车失稳特性以及电机转矩截断控制的不足;然后,建立了电动助力液压制动系统模型,并通过原理样机的台架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接着,基于滑模控制算法设计了制动压力补偿控制器,并在单侧电机再生制动失效后的转矩截断控制基础上完成了液压制动补偿控制效果仿真验证;最后,通过实车试验证明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单侧电机再生制动失效工况下,通过异侧电机转矩截断控制和制动系统的液压主动补偿,能够使车辆快速恢复稳定行驶并满足制动强度需求。  相似文献   
44.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运营监管、有关失地农民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对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45.
接触网检测车振动补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接触检测车实际工况,分析了检测车车体振动的动力学特性,建立了基于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论述了训练样本得出检测车拉出值振动补偿函数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46.
同相牵引供电系统平衡补偿的最优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消除同相牵引供电系统中的三相不平衡、滤除谐波、补偿无功,讨论了平衡变换的两种最优补偿模型:以波形质量最优为目标的波形畸变最小模型和以获得最佳负载为目标的最佳负载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了系统电压畸变时两种补偿模型的补偿效果.结果表明,波形畸变最小模型使系统只提供负载所需要的基波有功电流,最佳负载模型将不对称的单相负载变成三相(或两相或四相)对称纯阻性负载.在三相系统电压对称无谐波时,两者补偿特性一致;当三相系统电压不对称有谐波时,两者补偿特性有区别.  相似文献   
47.
论信息网络传播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修订的《著作权法》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弥补了法律上的空白,为法院审理有关著作权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本文在阐述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对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和限制问题进行探讨,以加强和完善我国著作权法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48.
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 (ATP) is a vital part of the signalling system that prevents collisions between trains, especially on densely trafficked lines. Conventionally, ATP uses a transponder to communicate between an onboard train device and a trackside device. In Indonesia, ATP is not yet implemented and all trains are currently operated by drivers. It has now become a necessity to install ATP in Indonesia in order to protect train operations. However, as in many tropical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re are som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specially heavy rain, as well as the theft of trackside equipment that influences performance. Installed trackside devices must therefore meet certain criteria such as low-cost configuration, minimalized devices on the track, ease of maintenance, etc. To address the necessity of ATP and to meet these criteria for trackside devices, we develop ATP using an infrared system. This type of ATP – the intermittent ATP system – consists of onboard devices and infrared sensors as trackside equipment. This approach to ATP offers a cost-effective solution and ensures the safety of train movements.  相似文献   
49.
磁控电抗器原理及其在SVC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磁控电抗器是一种交直流同时磁化的可控饱和度的铁芯电抗器,工作时,可以用极小的直流功率来控制线圈铁芯的饱和程度,从而控制其感抗值和注入电网的电抗电流大小,达到平滑调节电网无功功率的目的,近年来,MCR以其优良的综合性能在静态无功补偿装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0.
动态电压恢复器(DVR)可在供电电压发生电压下陷时维持负载电压稳定,以保护敏感负载。由于在正常电力系统中,电压下陷故障出现的频率相对不高,使得DVR的利用率较低。将一种基于二阶开关平面理论的边界控制器应用于DVR系统,使其既可用于电压下陷补偿又能用于稳态下电压电能质量控制,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通过预测DVR逆变器的某次开关动作后,其系统状态矢量的运动轨迹可得到上述二阶开关平面。将该平面作为状态轨迹沿理想开关平面运动的上界,可约束轨迹使其趋向理想工作点。为考察其动态特性,应用上述控制器的DVR样机针对源端谐波畸变和伴有畸变的下陷电压波形进行了补偿试验。结果证实上述边界控制方案可获得优于其它一些控制策略的谐波补偿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