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75篇 |
免费 | 385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87篇 |
综合类 | 500篇 |
水路运输 | 4813篇 |
铁路运输 | 26篇 |
综合运输 | 3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1篇 |
2024年 | 191篇 |
2023年 | 88篇 |
2022年 | 115篇 |
2021年 | 157篇 |
2020年 | 254篇 |
2019年 | 124篇 |
2018年 | 103篇 |
2017年 | 194篇 |
2016年 | 176篇 |
2015年 | 201篇 |
2014年 | 282篇 |
2013年 | 216篇 |
2012年 | 321篇 |
2011年 | 409篇 |
2010年 | 306篇 |
2009年 | 341篇 |
2008年 | 293篇 |
2007年 | 484篇 |
2006年 | 422篇 |
2005年 | 253篇 |
2004年 | 122篇 |
2003年 | 93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部队水路快速输送能力由诸多相关因素决定,综合实际情况分析,制约部队水路快速输送的主要原因有:港口类型失衡、港口装卸能力偏弱、民用船舶征集难和船舶改装难等。为提高部队水路快速输送能力,提出加大备用码头建设、预先制定装载方案、加快法律法规的完善、推进军事运输机制的改革、加强民船改装研究力度等建议。对于提高港口保障能力和船舶保障能力,以及提高部队水路快速输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12.
813.
814.
船舶大型化、靠泊作业频繁、管理漏洞以及某些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异常靠泊事故时有发生。目前,码头在异常靠泊情况下的受力及位移特性尚不明确,损伤评估缺乏理论基础,为使现场检测更有针对性,利用ANSYS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建立了受损码头的数学模型,考虑了桩土间相互作用及橡胶护舷对碰撞的缓冲作用。将模型碰撞损伤结果与码头实际受损情况进行对比,简要分析了碰撞中部分结构受力极值的相对关系和位移情况。结果表明:在该碰撞实例条件下,模型运行基本可反映异常靠泊发生时高桩码头结构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815.
目前国内规范尚未规定船行波对临近岸坡和船舶的作用,得出船行波对海上作业船舶的影响规律尤为重要。为了能够分析清楚船行波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隧道管节安装过程中的影响,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因船行波的影响对工程造成损失,对国内、外学者发表的相关文献及国外相关的规范进行了研究,修订了一些文献中的笔误,推荐了适用于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管节安装中船行波的计算公式。通过现场实际条件计算,结合已有的物理模型试验、现场实测等成果,给出了船行波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随距离衰减的规律,从而得出了沉管安装的船舶航行限速条件。 相似文献
816.
开发了海洋科学考察船侧推筒体封盖装置,分析了海洋科学考察船侧推筒体封盖打开和关闭时封盖的受力以及侧推螺旋桨工作时侧推筒体封盖的受力,提出了两种工况下的侧推筒体封盖载荷计算方法,为侧推筒体封盖装置的设计提供了驱动功率计算方法,为封盖强度计算提供了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817.
818.
以国内第一条建成、水深最大、通航条件非常复杂的30万吨级人工航道——虾峙门口外人工航道为研究对象,在航道试通航期间,国内首次采用30万吨级实船开展航道适航检验观测研究,并同步进行航槽开挖初期的阶段性回淤观测研究,以13艘30万吨级船舶实时通航参数及10个月监测水深数据为基础,进行了超规范航道设计参数合理性的验证,同时对航道建成后的适应性、稳定性、可维护性及安全性进行了多角度分析.经观测研究分析表明,虾峙门人工航道设计参数合理,满足设计船型安全通航要求,航道稳定性及可维护性较好.该研究成果为该航道安全通行、后期维护及通航规则制定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19.
820.
由于《海船艏锚泊设计导则))(CB/Z 280—2011)只适用于载重2 000 t以上的钢质海船.未对小型海船的锚泊设计提出指导,故小型海船的锚泊设计需另寻方法。在总结小型海船锚系布置设计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小型海船锚链筒的布置即使反复调整其空间位置也难以满足对其长度的要求等问题.通过对锚链筒位置的几何模型进行分析,采用解析几何法解决了锚链筒的定位;基于CAD二次开发,实现了锚链筒最优位置确定。经验证.该方法速度快.能满足小型海船锚系布置的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