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392篇 |
免费 | 1282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4706篇 |
综合类 | 4783篇 |
水路运输 | 3285篇 |
铁路运输 | 4061篇 |
综合运输 | 83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469篇 |
2023年 | 234篇 |
2022年 | 464篇 |
2021年 | 721篇 |
2020年 | 690篇 |
2019年 | 399篇 |
2018年 | 359篇 |
2017年 | 418篇 |
2016年 | 383篇 |
2015年 | 519篇 |
2014年 | 1229篇 |
2013年 | 927篇 |
2012年 | 1372篇 |
2011年 | 1347篇 |
2010年 | 1137篇 |
2009年 | 990篇 |
2008年 | 1051篇 |
2007年 | 1371篇 |
2006年 | 1242篇 |
2005年 | 723篇 |
2004年 | 459篇 |
2003年 | 291篇 |
2002年 | 212篇 |
2001年 | 184篇 |
2000年 | 117篇 |
1999年 | 68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41.
将BP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铁道车辆齿轮箱故障诊断领域,搭建了BP神经网络诊断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BP算法,并将常规诊断方法所提取的典型故障信号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进行仿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经过改进的BP神经网络诊断系统具有较好的诊断效率和诊断精度,达到了预期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42.
采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小城市公交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分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在确定权重时利用SPSS对专家权重意见进行了聚类分析,剔除个别离异程度较大的专家意见,使指标权重结果更为合理。以12个中小城市为样本,通过统计中小城市公交系统的指标分布规律,利用M atlab模糊数学工具箱建立了中小城市公交系统各指标的隶属度函数。建立了中小城市公交系统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以阜新市为例验证了方法的实践性,从评价结果中除了可以得到1个分值外,还能直观地看到公交系统隶属于各个等级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3.
随着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对港口的环境治理已经迫在眉睫.目前,天津港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粉尘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以及石化作业中产生的环境风险.以天津港为目标,以各个环境因素为评价对象,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对港口的环境污染防治进行分析,包括大气环境影响、水环境影响、噪声环境影响、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防范,通过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和公式计算来分析污染物产生的源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措施,以满足天津港水环境质量和声环境质量100%达到功能区标准,空气环境好于2级标准天数大于310天/年,危险废物合规化处置率100%,港口环境风险降到最低,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4.
提出了1个经济可运作的实时动态节能减碳计算模型,用KPI来评估节能减碳效果,运作方式如下:配备GPS装置之实验车,后端软件自动动态搭配Google Map与路径图资之起讫点(A→B)来回一趟,才量该车之耗油量,由行前预估值、旅行时间、动态交通事件与实际油耗值之误差分析,在实时交通信息协助下选定之KPI (key performance index)值(含油耗、CO2排放量、道路等级、旅行时间及ETC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费用等)做比较.搜集对应环保路径之路网交通信息数据及交通信息建立历史数据库,配合时速/油耗表完成油耗/碳排放系统数据库,得出实时交通信息占比与油耗预估误差率关系图. 相似文献
145.
根据某种机理建立的交通流模型需要通过模型标定和验证后才能具体应用到实际中.通过采用视频处理技术,对陕西省西安市二环主干路和浙江省舟山市昌洲大道上上下高峰时期内的车辆微观运动录像进行技术处理,提取得到了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车辆微观运动轨迹数据.根据这些交通流数据,采用Levnberg-Marquardt算法,分别对跟驰理论中2个典型的跟驰模型,即惯性模型中的敏感系数、安全时间间隔、最小安全车间距、允许速度和智能驾驶人模型中的理想速度、安全时间间隔、静止安全距离、启步加速度和舒适加速度进行了标定和验证.针对惯性模型,当允许速度大于实际速度时,位移均方差和速度均方差的平均值分别为2.8m和0.58 m/s,当允许速度小于实际速度时,位移均方差和速度均方差的平均值分别为2.22m和0.49 m/s;针对智能驾驶人模型,利用早、中、晚3组数据进行标定,得到的位移均方差和速度均方差的平均值分别为0.12m和0.10 m/s,0.07m和0.10 m/s,0.75m和0.27 m/s.因此,惯性模型与智能驾驶人模型都可用于描述城市主干路近饱和状态(即跟随车辆的最大速度远小于允许速度的行驶状态)下的车辆跟驰行为,而且当智能驾驶人模型中的加速度指数取较大的值时,它较前者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146.
以客运枢纽内连接服务设施设备的通道作为研究对象,以通道的长度和宽度对行人流分散作用的强度分析入手,借助行人流仿真软件,设计仿真方案,利用仿真输出的行人流参数统计数据,建立行人流流量随观测时间的变化趋势曲线,一方面,对曲线的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另一方面,对统计数据进行K-W检验以分析数据的差异性。结合曲线对比和K-W检验结果,综合分析单向通道、双向通道的长度和宽度变化对行人流分散作用的影响,进而确定单向通道和双向通道的最佳宽度分别为4m和8m,最佳长度为50m。 相似文献
147.
《智能交通系统杂志
》2012,16(4):287-331
》2012,16(4):287-331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 of the future will invol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vehicles and the roadside. In designing these communication systems it is imperative that one has a sound and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radio-wave propagation in both short-distance roadside and complicated urban environments.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type of propagation models that are needed for ITS designers to predict system performance. This paper has approached this problem by examining the radio-wave propagation in the roadway environment over the range of distances and at frequencies that will have the potential to meet the needs of I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dividual functions of ITS we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addition to what portions of the radio frequency spectrum will be available. 相似文献
148.
西路陆海新通道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运输通道,内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外接东南亚、西亚和欧洲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阐述西部陆海新通道及其海铁联运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合作共建机制不够完善、基础设施有待改进、双向货源不均衡等问题,从完善合作共建机制、加快海铁联运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和推动双向货源均衡发... 相似文献
149.
实时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优化理论模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交叉路口交通流到达和排队延误规律的研究, 提出了一种新的交通信号控制理论, 此理论把交通延误和停车次数综合为一个性能指标, 称为PI值, 建立了以PI值最小为目标的交通信号配时优化理论模型。该信号配时方法与通常采用的单点自适应信号控制方法的区别在于不但考虑了交通延误, 而且考虑了停车次数, 实现对交通延误和停车次数两个指标的优化, 从而保证了以车队形式到达的交通流可以不间断地通过交叉路口。同时由于以实时交通流的到达规律为依据进行信号优化配时, 因此, 该信号配时优化模型又是实时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50.
李华;忻力;丁杰;王永胜;臧晓斌 《机车电传动》2017,(4):69
针对某地铁车辆其中一节车厢地板在交付过程中出现的振动异常问题,开展了大量的振动测试及分析,找到了异常振动的来源,排除了变压器箱和地板共振的可能;通过振动传递特性分析,确定了地板振动异常是该节车厢车体梁在98Hz附近存在局部共振引起,并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对地板下方的隔振层进行优化,地板振动降低3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