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2篇
综合类   7篇
水路运输   1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AutoCAD2006,结合ObjectARX2006软件包,在Visual C++.Net2002环境下开发了汽车线束设计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系统结构、功能、数据库设计和关键技术。该系统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界面友好、操作性强和使用范围广等特点,实现了汽车电线束的设计、修改、及工艺信息和物料管理的功能,有效提高了线束设计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CpG寡核苷酸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免疫刺激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CpGODN、GM CSF、CD40 L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的免疫刺激作用 ,以期筛选出一种高效的疫苗佐剂。方法 用CpGODN 2 0 0 6、GM CSF、CD40 L刺激正常人PBMC ,48h后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 γ、IL 12及IL 10水平 ;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PBMC上CD40、CD86、HLA DR的表达。结果 CpGODN 2 0 0 6能诱导正常人PBMC分泌较高水平的IL 12、IFN γ ,抑制IL 10的分泌 ;上调PBMCCD40、CD86、HLA DR表达的作用最强。结论 CpGODN 2 0 0 6是一种免疫刺激作用强大的新型佐剂 ,可用于多种疫苗的制备。  相似文献   
13.
李倩  刘志坚  吉春正 《船舶》2014,(5):114-117
MLC 2006公约对所有国际航行商船强制生效后,不仅影响船东运营,对新造船也产生冲击。文中介绍了公约的内容、船级社的阐释和挂旗国的要求,回顾了入级、挂旗和舒适度入级符号均不相同的某系列新造船的验证过程,最后总结了为满足MLC 2006公约在设计、建造和试航各阶段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MLC2006公约对所有商船海员上船工作的最低要求、就业条件、起居舱室、娱乐设施、医疗福利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了统一标准。梳理了MLC2006公约本身及其志愿性舒适度入级符号对舱室、公共生活区照度的要求,在实船上借助照度分析软件进行照度预报,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为将来的设计提供参考,并详述实船照度验证,总结测量注意事项,为业内人士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海地公路优化设计系统HARD2006是国内首个引入数字化地面模型(简称DTM)技术的公路设计系统,真正实现了三维设计,具有强大的公路平、纵、横断面设计能力,自动生成公路各种图表。本文介绍了HARD2006主要的功能,并以实例说明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詹振 《中国海事》2014,(1):50-51
文中在归纳总结IMO和ILO公约、我国法规有关船员工作休息时间规定的基础上,列举了港口国检查常见缺陷,并就如何避免在港口国检查中出现这些缺陷,提出了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对AutoCAD2006新增的表格功能进行了介绍,并结合桥梁工程计算实例详细叙述了建立表格、定义表格内容、设置文字格式以及表格计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2006年2月17日爆发的菲律宾特大型泥石流灾害是物源、地形地貌、降雨及地震等多因子耦合异变的必然结果,降雨、地震→散体滑坡→泥石流是该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大量的村庄、居民生活在泥石流致灾区内而未进行有效的预警预报是泥石流灾难形成的根本原因.本文从泥石流物源、沟谷形态外貌、气象条件、地震等方面把三峡库区与菲律宾2.17泥石流区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三峡库区内的物源类型更多、储量更大、水理性能更差,潜在泥石流沟更多,气象条件更差,人类活动更强,致灾危险性更严重,换言之,三峡库区具备了发生大型、特大型泥石流灾害的条件.探讨了三峡库区泥石流研究与防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王菁 《中国海事》2009,(12):31-34
文中以《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为研究对象:首先从背景、内容、意义等方面入手综合研究海事劳工公约,进而针对我国现状引入PDCA管理理念,构建了相应的履约体系结构框架。最后遵循“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的流程建立履约体系,为推进我国公约生效提供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从菲律宾2.17泥石流灾难探讨三峡库区的泥石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2月17日爆发的菲律宾特大型泥石流灾害是物源、地形地貌、降雨及地震等多因子耦合异变的必然结果,降雨、地震→散体滑坡→泥石流是该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大量的村庄、居民生活在泥石流致灾区内而未进行有效的预警预报是泥石流灾难形成的根本原因.本文从泥石流物源、沟谷形态外貌、气象条件、地震等方面把三峡库区与菲律宾2.17泥石流区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三峡库区内的物源类型更多、储量更大、水理性能更差,潜在泥石流沟更多,气象条件更差,人类活动更强,致灾危险性更严重,换言之,三峡库区具备了发生大型、特大型泥石流灾害的条件.探讨了三峡库区泥石流研究与防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