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6篇 |
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32篇 |
综合类 | 36篇 |
水路运输 | 15篇 |
铁路运输 | 143篇 |
综合运输 | 2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简要回顾和总结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期间铁路通信技术的发展情况;结合国铁集团《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实际工作,从铁路通信技术应用和运维管理体制二方面,阐述"十四五"铁路通信发展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22.
23.
李雷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0,7(4):5-7
总结铁路通信系统中各专业业务、接口和接入方式,分析其中存在的业务种类繁多、接口不标准、接入方式不统一等问题,提出相应的通信接入方式整合建议。 相似文献
24.
现有高速铁路轨道长波不平顺静态检测主要采用矢距差法或简化矢距差法,存在与检测起点相关、含有里程相位差、基础变形时检测幅值偏大、与车体振动加速度匹配性较差等缺点。利用中点弦测法对轨道长波不平顺进行静态检测,通过对中点弦测法不同测弦长度有效测量波长范围和列车敏感波长分析,采用60 m测弦长度的中点弦测法最适合时速300~350 km运营期高速铁路;利用车辆-轨道动力学仿真分析和最小二乘法拟合相结合方法,提出运营期高速铁路300及350 km·h^-1速度下的轨道长波高低不平顺控制标准,并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60 m弦中点弦测法既可保证轨道长波不平顺检测的准确性,又能很好地体现车体振动响应;时速300 km运营期高速铁路轨道长波高低不平顺3级控制标准建议值分别为9,15,21 mm;时速350 km分别为7,11,15 mm。 相似文献
25.
城市轨道交通无缝线路应力放散施工面临有效作业时间不充裕、对供电及信号等轨旁设备影响大、可能影响次日运营等困难。以北京地区某实际工程为例,采用细致筹备、"可视化"现场分工、全方位的专业保障等措施,安全高效地完成全线的无缝线路应力放散。并详细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期的无缝线路应力放散和调整施工组织及供电、信号系统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6.
高速列车群运营安全保障仿真模拟试验平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主动安全”设计理念,采用Flex与ArcGIS技术,构建可视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高速列车群运营安全保障仿真模拟试验平台.平台通过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为高速列车群运营全过程安全行为演化建模、风险评估和预警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对高速列车群事故推演和安全态势分析.平台采用分层逻辑结构,从下到上依次为物理层、获取层、数据层、应用层和表示层.平台通过电力线通信、以太网和控制器局域网等从其他系统获取数据,再对数据进行融合与集成,实现信息共享、安全评估与仿真和安全预警等功能.研发的平台在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成功部署和模拟仿真运行,通过对大量的行车安全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共享以及仿真试验证明,平台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便于管理和维护. 相似文献
27.
针对广泛使用的TDCS和CTC调度集中系统,为电务维护部门设计实现了一套实时监视和检测CTC/TDCS系统设备运行状况的"运行维护管理系统",能够及时了解系统中各个设备及网络通道的运转情况,并能记录相关数据,以便对故障进行跟踪和预测。论述了这一系统的实现原理及系统结构,重点描述了软件设计思路和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28.
29.
京津城际高速铁路运营标准体系遵循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基本原则,依据相关国家标准,针对京津城际高速铁路运营技术和管理,通过收集、分析、规划、优化各类标准性文件,形成涵盖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具有高速铁路运营特色的企业标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标准、技术规章、管理文件的相互兼容问题,为京津城际高速铁路运营提供了科学有效、系统规范的技术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30.
丁子全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8,(5):175-179
为实现地铁车辆段作业自动引导与自动控制,针对车辆段作业安全管理现状存在薄弱环节及安全隐患,按照设备系统集成、设备管理升级及"故障导向安全"的原则,确定车辆段安全作业功能需求、系统组成及主要设备配置;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图像监控技术、身份自动识别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技术,依靠检测手段、计算机逻辑处理、电气联锁控制等方法,提出地铁车辆段作业安全保护系统解决方案,满足现场繁琐的作业流程要求,对操作、过程等信息进行追溯查询,避免误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达到人机联控确保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