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篇
  免费   4篇
公路运输   197篇
综合类   48篇
水路运输   108篇
铁路运输   112篇
综合运输   4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中冷回热循环燃气轮机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冷回热循环(ICR)燃气轮机是在简单循环的基础上,增加压缩空气中间冷却器和排气回热器组成的复杂循环燃气轮机,具有优良的油耗和变工况特性,是舰船的理想动力装置。本文讨论了ICR的发展过程和技术特点,对其关键部分中冷器、回热器和可变几何导叶做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2.
根据船舶设计的需要,开发了船舶交流电力系统短路计算通用软件.该软件支持以文件格式存、取数据,对数据具有浏览、修改功能,具有完善的报表输出功能.在Windows环境下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是完全的事件驱动的程序包.  相似文献   
103.
汽车动力性是汽车最重要的性能之一。为了快速、准确及有效地预测汽车动力性,建立了汽车动力性数学模型,用MATLAB软件编制了汽车动力性仿真程序。以某款微型车为计算实例进行了仿真计算并进行了动力性参数灵敏度分析,仿真结果与该车道路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各参数对汽车动力性的影响以动力传动系的机械效率和汽车的总质量最为显著,分析结果对改善整车动力性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4.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总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插电式混合动力已成为新能源车型发展的主流。文章以一款中级前置前驱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为例,给出了动力总成总体设计方法,对行星轮机构、电控离合器及单向离合器等几种动力总成复合装置方案进行了对比,针对所选定的结构方案分析了相应整车工作模式,对动力系统性能进行了仿真,确定了动力系统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105.
文章结合对某公司35kV变电所的保护系统进行改造的过程,分析了微机综合保护装置的选型与基本要求,阐述了改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运行效果显示,改造后的微机保护可降低运行成本,对变电所的保护装置改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6.
本文研究并开发出一套牵引供电系统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在不同系统运行方式、不同牵引变压器接线形式、不同牵引网供电方式和不同保护配置方案算法的基础上,结合各铁路局对继电保护的运营要求以及各设备厂商的设备装置算法的区别,使用VC++与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缩短了系统开发周期,提高了工程分析计算的效率.软件的开发为牵引供电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7.
以某DSG变速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功率损失的组成,通过建立各元件的功率损失模型获得了该变速器的总功率损失,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建立了多离合器、多摩擦副及主被动部分均有转速的湿式离合器带排损失模型,同时对齿轮的搅油损失计算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及修正.研究表明,预测模型与试验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发现因润滑油粘性引起的损失是DSG变速器的主要损失,从而提出了减小空载损失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8.
本文主要介绍了牵引车双前桥转向系统的设计,转向器、动转泵的匹配设计,并应用UGNX6软件建立了转向系统的三维模型,对转向系统进行设计校核和优化,设计出性能优越的双前桥动力转向系统。  相似文献   
109.
目前动力定位系统已经广泛地应用在海洋工程中,且极大地提高了船舶及平台运行的操作性与可靠性。本文将结合在建的超深水钻井船,分析阐述了DP3动力定位的三大系统,即动力系统、推进系统、控制/测量系统以及相关辅助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10.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formula for prediction of the dynamic hardening effect for various marine structural steels, considering dependencies on the strain rates and temperatures. Dynamic tensile tests are carried out for three kinds of marine steels, 2W50, EH36, and DH36, changing the steel layer in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the strain rates, and temperatures. Considering two thickness layers at the middle and surface, five strain rate levels of 0.001/s, 1/s, 10/s, 100/s, and 200/s, three temperature levels of LT (−40 °C), RT, and HT (200 °C), and two repetitions, the total number of tests is 180. Dynamic hardening is clearly seen at LT and RT regardless of the material type, while dynamic strain aging occurs at HT, leads to negative strain rate sensitivity, and thus elevates the quasi-static flow stress above the dynamic flow stress to a certain strain rate. Dynamic hardening factors (DHFs) are derived as a function of the proof strains of 0.05, 0.10, and 0.15 according to each material type and temperature level. A new formula to determine the material constant D of Cowper–Symonds constitutive equation is develope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proposed formula is verified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test flow stress curves and reference test data in large plastic strain and high strain rate r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