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4篇
  免费   15篇
公路运输   253篇
综合类   184篇
水路运输   237篇
铁路运输   148篇
综合运输   1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中,城市面临着模式转型的过程,同时也面对着不断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和新要求。文章着重对此加以探讨,并就我国新时期城市功能的新定位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2.
以我国第一座采用钻爆法下穿运营机场跑道的隧道恩施金凤大道许家坪隧道工程为依托,开展对机场跑道的爆破动力安全判据的研究。首先基于应力波传播理论及极限拉应力准则,对爆炸应力波传播至机场跑道上表面(即自由面)处发生的反射进行理论分析,建立基于混凝土跑道结构安全的爆破振动速度判据模型,并提出跑道的爆破振动速度安全阈值;同时,基于数值模拟,从统计角度建立拉应力峰值与质点振动速度峰值之间的函数关系,求解得到机场跑道的爆破振动速度安全阈值。最后,将理论分析结果、数值计算分析与《爆破安全规程》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确定机场跑道的爆破振动速度安全判据,为在隧道下穿机场跑道爆破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3.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 of a model azimuthing podded propulsor in ice-covered water. Model tes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two different depths of cut into the ice (15 and 35 mm), two different ice conditions (presawn and pack ice conditions), and four different azimuthing angles. The depth of cut is the maximum penetration depth of the propeller blade into the ice block. The 0.3-m-diameter model propeller was operated in a continuous ice milling condition. Ice loads were measured by several sensors which were installed in various positions on the model. Six one-axis pancake-style load cells on the top of the model measured the global loads and two six-component dynamometers were installed on the shaft to measure the shaft loads. One six-component dynamometer was attached to the one of the propeller blades inside the hub to measure the blade loads. The pod unit and propeller performance in ice are presented. Ice-related loads, which were obtained when the blade was inside the ice block, ar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During the propeller–ice interaction, a blade can experience the path generated by the previous blade, which is called the shadowing effect. The effects of shadowing, depth of cut, azimuthing angle, and advance coefficient on propulsor performance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4.
随着单层钢结构厂房在铁路生产房屋中的广泛应用,多数钢结构厂房柱应力水平低的现象越来越突出,造成单层钢结构厂房结构设计的经济性较差。其原因是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5)中受压钢构件板件的宽厚比限值与其应力水平无关,按此设计的厂房柱截面多偏大而过于保守。对轴心受压钢构件板件宽厚比限值的推导过程加以重新审视,引入应力相关折减系数,按照修正的等稳定性原则,统一分析轴心受压构件的板件宽厚比限值,并通过数据拟合,提出更加合理实用的限值公式。新的限值公式与板件的应力水平相关,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5.
两种舰船—飞机耦合系统的降阶建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舰船的运动和甲板的变形,对着舰飞机的冲击载荷会产生影响,而该冲击载荷又会直接影响飞行甲板的变形,因此两者的运动是耦合的,需要把它们作为一耦合系统进行分析。本文对该耦合系统提出了两种降阶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对飞行甲板进行动力缩聚,使其只包含在整个降落过程中会与飞机起落架的运动发生耦合的所有自由度,然后把降阶了的模型与飞机一起建工耦合动力学方程。运用该方法建立起来的动力学方程规模将大大减小。通过对某型号飞机及舰船计算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6.
基础数据是交通模型的根本,一个好的基础数据库也是交通模型可靠性的有力保障。本文分析了建立四阶段交通规划模型的数据需求,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最基本的交通模型数据库结构。  相似文献   
87.
元松 《上海公路》2011,(2):58-61,67
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对于可定量分析的指标,采用实地监测的方法来获取,对于定性描述的指标,采用专家咨询和分级打分的方法来获取。得到各个评价因子的数值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个影响因子的权值,最后加权平均。以崇启高速公路施工期和营运期为例,对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88.
一种浮标自由上浮模型试验换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鄢文军  刘卫斌  刘云辉  劳健锋 《船海工程》2011,40(5):172-173,179
对浮标自由上浮模型试验过程中的受力进行分析,提出一种预报浮标实尺在水下自由上浮过程中最大稳定速度的方法,预报结果与CFD模拟的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89.
浅析盾构隧道模型试验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型试验是盾构隧道相关研究工作中常用的研究手段。文章对目前盾构隧道模型试验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将其归结为管片结构的受力问题、隧道结构本身的分析模型问题、结构与围岩的相互作用问题、开挖面稳定问题、结构与邻近结构物的相互作用问题、隧道施工扰动与控制问题,以及其他问题等。通过典型模型试验实例,对每类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系统归纳了模型试验在盾构隧道相关研究工作中的进展和成果。针对盾构隧道模型试验经常涉及到的诸如结构模型、模型土、模型箱等材料的选择,加载方案的设计,以及试验方案的综合设计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0.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route choice model for public transit networks that incorporates variables related to network topology, complementing those found in traditional models based on service levels (travel time, cost, transfers, etc.) and users’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income level, trip purpose, etc.). The topological variables represent concepts such as the directness of the chosen route and user knowledge of the network. For both of these factors, the necessary data is endogenous to the modelling process and can be quantified without the need for information-gathering beyond what is normally required for building route choice models. Other novel variables in the proposed formulation capture notions of user comfort such as vehicle occupancy rates and certai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stations. We conclude that these new variables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xplanatory and predictive ability of existing route choice specif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