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6篇
公路运输   30篇
综合类   33篇
水路运输   20篇
铁路运输   19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为研究变截面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CBGCSWs)在偏心荷载作用下的畸变效应,忽略波形钢腹板的纵向抗弯刚度,通过建立其微段单元平面内、外力系平衡方程,推导了以畸变角为未知量的畸变微分方程,并采用基于共轭梁理论的纽玛克法进行求解,由此建立了偏心荷载作用下变截面CBGCSWs畸变正应力计算理论。以某大跨变截面CBGCSWs桥为工程背景,运用该理论获得了4种不同工况下组合箱梁角点处畸变正应力理论解,并采用空间有限元方法进行了验证,数值解与理论解吻合良好,表明推导的变截面CBGCSWs畸变计算理论正确且精度足够,可供工程参考。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变截面CBGCSWs与对应PC箱梁的抗畸变能力,并探讨了横隔板间距、高跨比、宽跨比及钢腹板形状等因素对变截面CBGCSWs畸变正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用波形钢腹板替代混凝土腹板会较大程度削弱箱梁的抗畸变能力,应当引起足够重视;横隔板间距及宽跨比等参数对畸变正应力影响较大,而高跨比及钢腹板形状等则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42.
针对新型组合箱梁受腹板褶皱效应的影响,力学特性发生较大变化的问题,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通过制作模型试验梁,并测试其一阶竖向振动频率和在不同荷载作用下跨中翼板应力值,建立ANSYS有限元模型对试验值进行验证;运用有限元软件分析高跨比、波纹腹板厚度和波折角对组合箱梁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试验值与有限元解吻合良好,褶皱效应对组合箱梁下翼板的应力影响最大,达到15%~21%左右;增大腹板厚度能有效提高组合箱梁总体刚度;增大腹板波折角对结构竖向和横向振动频率影响较小,但对其扭转振动频率影响较大;组合箱梁扭转振动频率的增大幅度随其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43.
地下工程格栅支撑模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地下工程格栅支撑这一新型支护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了一系列格栅支撑的小比例结构静力加载试验,分析了格栅支撑的承载力性质和破坏特性。结果表明,格栅支撑是一种刚度可以调节、结构受力合理、强度安全可靠、符合现代支护原理的优良支护结构。  相似文献   
44.
提出新时期铁路桥梁抢修技术研究应突出“两个快速性”的观点,即提高抢修钢桥拼组架设的速度和行车速度。分析了当前既有架设技术的速度水平和各种钢梁的限速情况,提出了提高拼架速度和行车速度的技术构想和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45.
文中结合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移动模架桥位制梁工程,介绍了移动模架制梁的特点、组成部件、工作原理以及一些关键工艺与技术。在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移动模架制梁施工中,高效快速地完成了制梁任务,所生产箱梁的外形尺寸、外观质量及线形控制完全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6.
郭鑫 《北方交通》2007,(10):57-58
针对一座高填土暗板桥薄壁式桥台的情况,对背墙进行了受力分析,并进行了抗弯承载力和抗剪承载力的验算,以校核背墙的构造尺寸及配筋是否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47.
近年来在西南部山区修建高铁的项目越来越多,但是山区铁路桥隧比重高,整孔箱梁无法完整通过隧道,因此使用了大量的组合箱梁。设计中桥连隧的情况相当普遍,在洞内架设第一孔组合箱梁成了一个技术难题。结合贵广铁路施工实际,重点介绍了如何改进运架设备以及创新施工技术,来解决隧道零距离架梁这一难题,为山区铁路运架梁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8.
基于CCS规范对结构强度有限元计算,分析了超大型矿砂船的双层底中纵桁产生高应力的原因,并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提出了解决方案。通过分析比较各方案,最终选择了增加双层底局部短纵桁的形式。重点阐述了设置局部短纵桁的目的、产生的影响,并通过精细网格计算分析,对双层底局部短纵桁的加强方式进行改进,得到更优的节点形式。  相似文献   
49.
    
A theoretical model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for structural performance of stiffeners on double-bottom longitudinal girders in a shoal grounding accident. Major emphasis is placed on establishing the characteristic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stiffeners and identifying major energy dissipation patterns. Numerical simulations using the LS-DYNA nonlinear finite-element program were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oroughly the progressive deformation process during sliding deformation. Stiffener deformations were observed to fall into two categories: stiffeners fully contacted with the indenter, and stiffeners subjected to indirect deformation due to energy transfer from attached girders. Grounding performance of stiffeners is substantially influenced by that of the attached plating, and therefore a review of the existing deformation models of longitudinal girders (i.e. Simonsen 1997, Midtun 2006 and Hong 2008) was included. Hong's model of bottom girders was found not capable of representing the effects of stiffeners, and a new model of girders was thus developed. Based on observation of the numerical deformation process and the new analytical girder model, a kinematically admissible model of stiffeners on bottom longitudinal girders was built. Using the methods of plastic mechanism analysis, simplified analytical expressions for energy dissipation by girder-attached stiffeners, both fully contacted and noncontacted, were formulated, and equations for grounding resistance were subsequently obtained. The theoretical expressions agree favorably with results from nonlinear finite-element simulations and capture two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blem: that energy varies little with indentation for stiffeners that fully contacting the indenter, and that energy is independent of slope angle for indirectly deformed stiffeners. The proposed theoretical model helps to predict analytically shoal grounding performance of stiffeners on longitudinal girders with reasonable accuracy.  相似文献   
50.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分析的虚拟层合单元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将预应力束对桥梁结构的作用转化为等效荷载,提出了用虚拟层合单元法分析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方法。结合一座具体的桥梁进行了实例分析计算,同时利用有限元通用分析程序SuperSAP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虚拟层合单元法分析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并且具有划分单元数目少、计算效率高、适应性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