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40篇
综合类   25篇
水路运输   96篇
铁路运输   92篇
综合运输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通过振动法,研究级配、原材料、水泥剂量、龄期等因素对水泥稳定碎石劈裂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试验方法设计水泥稳定碎石相比,在同等水泥剂量下,基于VTM水泥稳定碎石劈裂强度可提高76%左右;与GF级配水泥稳定碎石相比,MG级配水泥稳定碎石28d、60d劈裂强度提高了8%-15%;在同等条件下,劈裂强度Rp90/R日范围为2.9—3.8,平均值3.3;劈裂强度R脚/尺F范围为1.9~2.0,平均值2.0;在同等水泥剂量、龄期下,水泥稳定碎石(石灰岩或花岗岩)劈裂强度为水泥稳定碎石(砂岩)2倍以上;水泥稳定碎石劈裂强度水泥增强效廊在减弱.  相似文献   
42.
悬链线立管会在半潜平台运动带动下出现涡激振动现象,对立管疲劳寿命造成影响.借助海工结构物动力分析软件Orcaflex建立立管模型,使用Iwan-Blevins尾流振子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同时建立实尺度悬链线立管模型,并考虑背景海流的影响,分析平台垂荡、纵荡运动下的立管涡激振动响应和疲劳损伤.研究表明,平台运动产生的非定常流场将引起悬链线立管发生涡激振动现象,并在背景洋流激励的基础上增大疲劳损伤,在立管结构实际工程设计时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43.
基于地铁轨检波形不平顺控制的轨道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轨道不平顺性是引起列车产生振动和轮轨作用力增大的主要根源,对列车运营安全性、平稳、舒适度、使用寿命及环境噪声等都有重要影响。基于地铁轨检车波形数据,从高低、轨向、水平、轨距四类不平顺方面考虑,采用归类方法分析不同的轨道类型不平顺性特点,探讨提高轨道平顺性、舒适性措施及思路,介绍轨道精密定位的基础控制网技术提高轨道初始平顺性,轨道润滑技术,分析减振地段平顺性、全线轨枕间距控制,以及介绍消除轨道不平顺影响降低车内噪声提高乘客舒适度的轨道吸声板技术。  相似文献   
44.
针对轨面不平顺对高架支承块轨道结构振动特性的影响进行现场试验,分别从时域和频域对比分析不同轨面不平顺状态下轨道结构的振动响应,重点考虑10~1 000 Hz频率范围内的振动.分析结果表明:轮轨冲击力和轨道结构振动加速度幅值随轨面不平顺幅值的增加而增大,同时也受到轨面不平顺类型和波长分布的影响;轨面不平顺引起的钢轨振动频率主要分布在50~1 000 Hz的范围内,承轨台、桥面板垂向振动频率分布在40~200 Hz的范围内,轨面不平顺的波长分布是影响轨道结构振动频率分布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谐波型轨面不平顺幅值0.2mm,可以减小钢轨垂向振动水平14.1dB.建议将轨面不平顺谱加入轨道质量的评价指标中.  相似文献   
45.
TB/T3152-2007《铁路环境振动测量》,以GB/T10071-19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作为主要依据,针对GB/T10071-1988中有关铁路环境振动测量方法中不明确的地方,如铁路环境振动的定义、标准的适用范围、测点的布设以及铁路环境振动的测量方法等,适当作了补充性规定,以满足实际测量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46.
车轮踏面的擦伤、磨损等缺陷严重影响车辆与轨道设施的安全和使用寿命。使用小波分析,对列车运行中踏面与轨道产生的振动检测数据进行算法研究处理,数据处理中采用小波包分解重构的方法对信号滤波,利用直方图的特性得到擦伤信号的阈值。  相似文献   
47.
The structure of a long curved girder bridge is represented with a three-dimensional curved finite element model. Each 4-axle vehicle is modeled by a dynamic system of 35 degrees of freedom. The random irregularities of the track are generated from a power spectral density function under the given track condition.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ridge and train is realized through the contact forces between the wheels and track. Then based on these models, the coupled equations of motion are solved by applying the time-integration and iteration techniques to the coupled system. The proposed formulation and the associated computer program are then applied to a real curved girder bridge.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bridge-vehicle system and the derailments and offload factors related to the riding and running safeties of vehicles are compu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mulation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can well predict dynamic behaviors of both bridge and train with reasonable computation efforts.  相似文献   
48.
赵婧  郭海燕 《船舶力学》2016,20(5):530-539
文章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结合SST k-棕湍流模型,对低质量比柱体进行两自由度涡激振动数值模拟,得到了柱体升力、曳力系数的时程曲线,并观察了柱体进入锁振状态的幅值变化,研究了不同截面形式柱体在外流速处于0.1-1.0 m/s范围内的振动响应。将圆柱体在不同流速下两向振动的CFD数值模拟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通过分析不同截面柱体在不同外流速下的振动幅值发现,带有抑振装置的柱体截面形式能够有效地减小涡激振动,其中,板状截面柱体抑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9.
柔性隔振系统功率流传递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基础和隔振器存在着动力耦合,经典隔振理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从而出现了将基础简化为欧拉梁、柔性板、圆柱壳等。本文将基础简化为两端固支弹性梁,运用四端参数法推导了单层柔性隔振系统传递功率流,并运用电力类比法对推导结果进行了验证。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偏心激励对功率流传递特性的影响,并将功率流与振级落差频谱曲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偏心激励会激发系统的高阶模态,基础的刚性会影响振级落差对功率流的估计。  相似文献   
50.
The chatter of motorcycles appears during braking and consists of a vibration of the rear and front unsprung masses at a frequency in the range of 17-22 Hz depending on the motorcycle. This vibration could be very strong and acceleration of the unsprung masses can reach 5-10 g. The chatter is an auto-excited vibration and this fact explains why it appears suddenly when the mechanism of auto-excitation is generated.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hatter phenomenon both from an experimental and a numerical point of view. First, the chatter is defined on the basis of some experimental data from racing motorcycles and from the comments of some racing teams technicians. Then, chatter is analysed in different motion conditions and for different braking styles by means of linear and non-linear simulations of the motorcycle dynamics. A phys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henomenon is also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