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8篇
  免费   48篇
公路运输   254篇
综合类   172篇
水路运输   780篇
铁路运输   478篇
综合运输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为研究注浆式榫槽接头附加张力装置的作用特性,在论述接头附加张力装置构造的基础上,基于接头试验结果分析加力棒位于不同受力性质区域的特性,明确附加张力装置的作用是延缓破坏和增加接头延性;然后,以长春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为例,对其所采用的各种类型接头的附加张力装置进行实际作用分析;最后,基于注浆式榫槽接头算法针对不同附加张力装置的设置从预紧力大小和加力棒位置两方面对接头承载性能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设置附加张力装置的接头,建议将加力棒设置在受拉侧,轴力较小时,适当增大加力棒预紧力值可以提高接头后期承载能力;较大预紧力值对接头承载非线性段起到明显作用,但对线性段影响甚微。对于附加张力装置在受拉侧接头,当预紧力足够大时,接头构造允许范围内将加力棒设置在距中心轴一定距离处能够发挥加力棒对接头后期承载的提升作用;对于附加张力装置在受压侧接头,应避免较大加力棒预紧力并尽量设置在距离中心轴较近位置。  相似文献   
362.
对一种便携式检票机的设计开发作详细介 绍,首先从总体出发设计主控模块、智能卡读写模块、 SAM 卡模块和 ZigBee 无线通信模块四大模块,并定义 各自功能与接口内容,然后对应用工作流程进行分析, 设计基于 ZigBee 无线组网技术构建的便携式检票机系 统,最后采用 WindowsCE 电源管理器实现电源管理方 案。详细介绍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便携式检票机的 各种功能,为便携式检票机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3.
船用往复泵管路减振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往复式水泵管路振动一直是国内有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在分析往复式舱底泵管路振动产生机理的基础上,针对往复式水泵管路振动特性,运用近年来研制的一些新型管路减振元件,如袖套式挠性接管、管路消振器、管路流体压力蓄能器等,对往复式水泵管路振动进行试验研究,为管路减振设计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64.
简要介绍了客车启动系统的结构、原理、启动极限温度要求及启动辅助装置的种类.分析了客车起动电路的模型,归纳了启动系统中各部件的选型和匹配方法.  相似文献   
365.
随着跨座式单轨火车的发展,部分小型单轨高架游览车车厢较小,车厢重量较轻,采用的单节车厢设置一个转向架的结构,现有的单轨车牵引悬挂系统不适用于此类结构,故本文基于该状况,设计开发一种新型小型单轨游览车牵引悬挂装置.  相似文献   
366.
先张法和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预应力损失均含有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损失,该项预应力损失是张拉锚固阶段主要预应力损失.利用《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中计算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损失方法和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单元特点,提出了一种在有限元中模拟该项预应力损失的方法,并推导了该项预应力损失的数值计算公式.通过有限元模型的分析现场试验表明:两者结果吻合较好;可以在有限元模型中模拟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损失,误差均在3%以内.  相似文献   
367.
铁路军用尽端式站台设计所依据的相关规定和参照的标准图已使用多年,其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与现实保障需求已不相适应,在装卸载作业技术条件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尤其不能适应部队快速投送需求。分析了站台高度、站台与平车间连挂空挡宽度、平台长度,站台斜坡坡度及变坡点设置,车钩及缓冲装置选型及安装,混凝土工程结构形式及强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分析技术条件需求的基础上,对设计标准和设计方案提出改进意见,为修订相关技术标准和优化设计标准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8.
现代交通的发展和道路等级的提高,对路用沥青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沥青中加入SBS、PE和橡胶粉等添加剂以改善基质沥青性能的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改性沥青制作工艺对基质沥青的工作温度有严格的要求。探讨基质沥青的快速加热工艺和相关专用设备的研发是保证改性沥青制作质量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369.
提出一种能自行跨越宽沟槽的八轮行走机构,为确定其越障及越壕能力,在简化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推导,分析行走机构尺寸参数与最大越障高度及越壕宽度的关系,并重点分析车轮与接触地面间的附着系数与行走机构越障和越壕能力的关系,从而推导出该新型行走机构可以越过的最大垂直障碍高度,以及可以跨越的最大壕沟宽度.  相似文献   
370.
Abstract A new microfluidic system with four different microchambers (a circle and three equilateral concave polygons) was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using 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 and the soft lithography method. Using this microfluidic device at six flow rates (5, 10, 20, 30, 40, and 50 μL/h), the effects of microenvironmental geometry and aqueous flow on bacterial adhesion behaviors were investigated. Escherichia coli HB101 pGLO, which could produce a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induced by L-arabinose, was utilized as the model bacteria.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bacterial adhesion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ulture time, microenvironment geometry, and aqueous flow rates. Adhered bacterial density increased with the culture time. Initially, the adhesion occurred at the microchamber sides, and then the entire chamber was gradually covered with increased culture time. Adhesion densities in the side zones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center zones because of the lower shearing force in the side zone. Also, the adhesion densities in the complex chambers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simple chambers. At low flow rates, the orientation of adhered bacteria was random and disorderly. At high flow rates, bacterial orientation became close to the streamline and oriented toward the flow direction; All these results implied that bacterial adhesion tended to occur in complicated aqueous flow areas.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d an on-chip flow system for physiological behavior of biological cells, as well as provided a strategic cue for the prevention of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biofilm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