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83篇
  免费   331篇
公路运输   1526篇
综合类   2383篇
水路运输   1801篇
铁路运输   1121篇
综合运输   383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206篇
  2020年   222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282篇
  2016年   272篇
  2015年   378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307篇
  2012年   457篇
  2011年   561篇
  2010年   322篇
  2009年   369篇
  2008年   561篇
  2007年   545篇
  2006年   509篇
  2005年   346篇
  2004年   272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1.
Organic carbon budget for the Gulf of Bothn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calculated input of organic carbon to the unproductive, brackish water basin of the Gulf of Bothnia from rivers, point sources and the atmosphere. We also calculated the net exchange of organic carbon between the Gulf of Bothnia and the adjacent marine system, the Baltic Proper. We compared the input with sinks for organic carbon; permanent incorporation in sediments and mineralization and subsequent evasion of CO2 to the atmosphere. The major fluxes were riverine input (1500 Gg C year− 1), exchange with the Baltic Proper (depending on which of several possible DOC concentr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asins that was used in the calculation, the flux varied between an outflow of 466 and an input of 950 Gg C year 1), sediment burial (1100 Gg C year− 1) and evasion to the atmosphere (3610 Gg C year− 1). The largest single net flux was the emission of CO2 to the atmosphere, mainly caused by bacterial mineraliza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put and output did not match in our budget which we ascribe uncertainties i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exchange of organic carbon between the Gulf of Bothnia and the Baltic Proper, and the fact that CO2 emission, which in our calculation represented 1 year (2002) may have been overestimated in comparison with long-term means. We conclude that net heterotrophy of the Gulf of Bothnia was due to input of organic carbon from both the catchment and from the Baltic Proper and that the future degree of net heterotrophy will be sensible to both catchment export of organic carbon and to the ongoing eutrophication of the Baltic Proper.  相似文献   
12.
用高温超导线圈和常导线圈构成的混合式电磁悬浮系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常导电磁吸力悬浮系统悬浮气隙小、悬浮功率大,电动斥力悬浮系统不能实现静止悬浮、磁场污染大。由于受电流变化率限制,单独采用高温超导线圈构成的电磁吸力悬浮系统不能实现稳定悬浮。经分析比较,提出了一种用高温超导线圈和常导线圈构成的混合式电磁吸力型悬浮系统方案。采用这种混合式悬浮方案可增大悬浮气隙、实现稳态"零"功率悬浮、减轻车体重量、降低制冷费用、且无磁场污染。  相似文献   
13.
船舶压载水不同处理方法的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坤  王真茂 《世界海运》2003,26(3):44-45,47
对船舶压载水不同处理方法所需费用和代价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4.
以成昆铁路红层地区的3个小流域为研究区,计算3个年份的地面割裂度及其年平均变化率,分析用地面割裂度表征泥石流沟侵蚀程度的不足及其原因。基于泥石流沟发育的物理模型,以原来的地面割裂度定义为基础,引入表述沟谷分布零散程度的异型度因子,导出新侵蚀系数公式。以3个小流域固体物质的年平均流失量作为侵蚀程度强弱的标准,采用非参数统计推断方法,将侵蚀系数、地面割裂度的年变化值和固体物质的年平均流失量作秩统计和次序统计。对秩统计参数和次序统计参数比较结果表明:在表征泥石流沟侵蚀程度方面,侵蚀系数优于地面割裂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外核测井技术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追踪,简要地介绍了几种我所有研发可能的测井仪器,以期能够为我所核测井仪器的研发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观察32例患者体外循环期间血浆及红细胞内钙的动态变化。目的在于揭示其变化规律,为更好的保护心肌提供新的措施和理论依据。结果:麻醉后体外循环前血浆钙较术前显著升高,体外循环开始显著下降;40min恢复至术前水平;停机时显著升高至停机8h。术前、中、后红细胞内钙无显著变化。体外循环期间钙变化与血液稀释、应激反应、预充液及心脏停跳液中含钙离子有关。高钙可导致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时大量钙进入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损伤。所以,体外循环期间,特别是复灌期适当降低钙浓度,对术中、后心肌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SRM优化设计问题属于带多个约束条件的非线性规划问题,除变量的离散性外,约束条件众多且非线性程度高,目标函数是离散跳跃的,本文着重对SRM最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增广Largrange乘子法,与罚函数法相比,对复杂数学模型的优化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多Agent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是计算机科学中比较新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在逻辑上或物理上分离的多个主体之间进行协调的智能行为,最终实现问题求解。本文鉴于对分布式船舶避碰决策系统的需求,提出以互利和缓解整体碰撞危险局面为目标的多Agent避碰决策系统。并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在VC平台上实现了该设计。  相似文献   
19.
易慧民  张能立 《中国水运》2007,7(11):186-188
本文参考某省移动公司小额支付电子商务平台的实际项目,从工程项目的角度描述了业务功能和系统结构,并详细叙述了其中一种代表性的业务处理流程,为移动小额支付业务提供了完整的概要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0.
基于层次灰色模型的铁路技术创新绩效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技术创新基本理论,结合铁路技术创新实际,从效益(经济、社会)增长、市场状态(市场份额、市场营销)改善和创新主体素质(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提高3个方面建立了评价铁路技术创新绩效的多级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AHP)和灰色系统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层次灰色评价模型(HGM),运用该模型对铁路技术创新绩效分别从整体和分项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铁路技术创新绩效绩优度为“一般”,其主要原因在于铁路运输市场状态改善中市场份额扩大程度较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层次灰色评价法(层次灰色评价模型)为一种评价铁路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