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4篇
  免费   260篇
公路运输   738篇
综合类   672篇
水路运输   553篇
铁路运输   465篇
综合运输   7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81.
深圳地区软粘土变形参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深圳地区15个软土处理工点的4000多组试验数据,对软土的物理指标和变形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压缩系数、变形模量和压缩指数的变异系数很大,其算术平均值的误差较大,不宜直接用于工程计算;含水量的变异系数很小,且与压缩参数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较好地推算软土变形参数。因此,建议在实际工程中,如果没有软土的变形实验数据,可以直接根据软土的含水量进行估算;对于有实验数据的情况,将实验得到的变形参数和根据土样含水量估算的变形参数进行比较,剔除与估算参数相差较大的试验数据,将余下的数据取平均作为所需要的变形参数。  相似文献   
382.
浙江苍岭隧道左线凝灰岩突水现象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对发生在浙江苍岭隧道施工中发生在凝灰岩中的突水事故的成因、特点和主要控制因素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预测和防治。研究方法:根据发生突水事故的浙江苍岭隧道的现场地质观测资料,具体分析其形成的规模、位置、诱发因素以及地质条件,从地质工程的角度,对突水发生地段隧道的岩石组成、地质构造、现代构造应力场以及地下水等工程地质特征进行探讨,进而发现其规律和防治预测的特点。研究结果:苍岭隧道施工中发生的突水事故受到地质构造和地下水活动特点的强烈控制,虽然凝灰岩本身不溶于水,但在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的构造,为地下水的运移和赋存提供了通道和场所,是造成突水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借助TSP-203^+地质超前预报预报系统,建立了苍岭隧道突水灾害的超前预报识别标志,提出了“先疏导排水、后注浆封闭”的突水防治措施。研究结论:对于隧道出现的土水灾害,首先要进行其工程地质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合理的防治是有效防治隧道灾害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383.
汪海生 《水运工程》2007,(8):98-100
橡胶坝是利用高强度合成纤维做受力骨架、内外涂敷合成橡胶制成胶布、锚固在基础上形成的柔性挡水建筑物,近年来在城市综合治理中应用十分广泛。文章着重介绍南淝河船闸、橡胶坝工程设计的技术特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以及工程的效果。  相似文献   
384.
针对铁路在提速和高速发展中碰到的车辆—轨道系统的结构磨损加剧、关键部件疲劳破坏和噪声等问题,提出必须进行车辆—轨道系统高中低频范围的动力学模型研究。根据激扰的差异及其波长范围,针对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在低频、中频和高频3个范围内存在问题的性质,建立符合研究要求的车辆模型、轨道模型和轮轨接触模型,并采用合理的数学方法求解。认为以车辆—轨道系统的频率特征为基础,进行完整的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研究,可以有效研究车辆—轨道系统的短时动力学和长期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85.
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诱发车厢内压力波动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假定列车车体为均匀多孔车体的基础上,根据一维可压缩非定常不等熵流动理论与广义黎曼特征线法,研制了高速列车通过隧道过程中诱发车厢内外空气瞬变压力耦合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程序。其中,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充排法”建立了车厢内压力波动的计算方法,并成功地将该方法推广应用于隧道内会车条件下车厢内压力的计算分析中。通过与国外试验数据的验证表明了本文计算方法与程序的正确性,为准确合理地计算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诱发车厢内瞬变压力提供了可靠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386.
利用非线性理论和混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建立了桥梁风致振动的数学模型, 开发了计算桥梁振动加速度时间序列Lyapunov指数的MATLAB程序, 进行了桥梁涡振和颤振的风洞试验, 分析了不同风攻角下的桥梁风致振动的阻尼比、Lyapunov指数与风速的关系以及涡振振幅与风速的关系, 研究了桥梁颤振和涡振的混沌特性。试验结果表明: 在颤振试验中, 当风速小于颤振临界风速15.5m·s-1时, Lyapunov指数小于0, Lyapunov指数与阻尼比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当风速从3m·s-1增大为18m·s-1时, 相空间逐渐发散; 在涡振试验中, 当风速从4.5m·s-1增大至8.5m·s-1时, Lyapunov指数大于0, 桥梁发生明显涡振, 并由多频振动逐渐转变为单频振动, 相空间变为一个较为理想的圆。桥梁的涡振与颤振均属于混沌现象, 低风速下的Lyapunov指数可用来预测高风速下的风致振动, 并且利用相空间也能识别涡振与颤振。  相似文献   
387.
  目的  水空跨介质航行器(TMAUV)的斜出水过程是一个强非线性、非定常、流场变化剧烈的过程。基于一种可变体的TMAUV的水下构型,利用CFD流体仿真软件,对该构型在典型工况下的出水过程进行数值仿真。  方法  分析航行器在此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流场变化特性及其载荷的分布,比较航行器以不同的俯仰角和攻角出水时,在2个典型位置的流体速度场分布和航行器所受流体作用力的特性。  结果  结果表明,航行器倾斜跨越水空界面时两侧的流场和载荷会出现不对称的剧烈变化,俯仰角越大,在水下部分流场受动范围越小,跨越出水部分受影响越大;与零攻角出水相比,航行器带攻角倾斜出水会导致表面所受流体作用力出现高频率、大幅度的反向震荡,影响出水的稳定性。  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潜射导弹出水、船舶航行、潜艇跨介质等问题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88.
  目的  开展潜艇通气管进气阀结构优化,减小进气阻力,对潜艇的节能降耗和工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进气阀的阻力特性进行模拟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对阀盘行程和进气角度这2项参数进行调节与分析,得到进气阀阻力及结构的相关规律。  结果  结果显示:进气阀压力损失随阀盘行程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但在阀盘行程h>244 mm之后继续增大阀盘行程对降低压力损失的贡献不大;当进气角度θ>65°时,进气阀压力损失会急剧上升,而当进气角度θ < 65°时,角度变化对进气阀压力损失的影响不大。  结论  研究表明,阀盘行程和进气角度对进气阀阻力特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结构优化,可显著降低进气阀的进气阻力,所得结果对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89.
城市交叉口交通流特征与短时预测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时间尺度大于15 min的城市交通流预测模型已无法满足交通信号实时控制和交通信息实时发布的需求, 通过对广州市中心区交叉路口交通流长期观察和数据采集, 分析了各种时间尺度的交通流特性, 提出以路口信号周期作为时间尺度, 绿灯流率作为变量的ARIMA (p, d, q) 短时交通预测模型。以1个和3个信号周期的时间尺度为例, 对城市交叉路口不同时间段交通流进行建模和预测。结果表明ARIMA (p, d, q) 预测模型结构稳定, 算法简单, 时间尺度为3个信号周期的预测模型可以很好地保持交通流特征, 均方根误差为0.015 9, 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390.

European Union regulations require haulage companies of member states like the UK to keep records of their drivers’ hours of work. All heavy goods vehicles (HGV's) over 7.5 tonnes are fitted with tachographs which record a driver's operating activities (periods of driving, other work and rest). These records are etched onto a laminated chart by various styli, one of which records the vehicle's spee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 new technique for extracting individual driving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speed trace of an HGV tachograph chart to calculate four parameters: distance travelled, average speed, time travelled and speed variability.

The average speed, time travelled and speed variability were analysed statistically using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tests. Speed variability was found to be particularly useful for identifying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 driver's behaviour. Once differences in behaviours can be identified it may be possible to link certain driving habits to factors such as component wear, accident rates and excessive fuel us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