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63篇 |
免费 | 183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451篇 |
综合类 | 669篇 |
水路运输 | 560篇 |
铁路运输 | 407篇 |
综合运输 | 15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7篇 |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62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84篇 |
2019年 | 55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77篇 |
2015年 | 81篇 |
2014年 | 180篇 |
2013年 | 127篇 |
2012年 | 158篇 |
2011年 | 198篇 |
2010年 | 162篇 |
2009年 | 138篇 |
2008年 | 100篇 |
2007年 | 175篇 |
2006年 | 130篇 |
2005年 | 70篇 |
2004年 | 55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混凝土色差是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检测与评定时的重要参数之一。目前,混凝土色差的评定主要依据检测人员的经验对混凝土表面颜色的均一性进行直观定性判断,其结果难以客观评定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基于图像分析技术的应用,提出采用数码相机现场采集混凝土结构表面图像,对图像进行灰度转换,计算灰度图像的标准差,考虑人类视觉识别特征和拍摄环境的影响,建立混凝土表面色差的定量评价体系和方法。基于所提方法,对一混凝土结构的表面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检测与评定混凝土表面色差缺陷。 相似文献
23.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影响模糊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模糊综合多级评判方法评价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噪声污染,其中包含了道路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实际冲击影响的综合比较评价,能够清晰地确定所测小区受噪声影响的程度,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4.
首先对赣江大桥公路桥进行病害调查,评定全桥各部位损伤状态。根据评定结果,再对材料退化、结构损伤与受力性能进行实桥测试。应用断裂力学方法,采用观测和超声波探测方法确定初始裂纹尺寸,通过裂纹扩展模拟得出临界杆件的剩余寿命。综合实测数据与理论分析,评估该桥使用安全性和剩余寿命,并建议维护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25.
考虑抗力随时间变化的既有钢筋混凝土桥梁承载能力可靠度评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既有钢筋混凝土桥梁的特点 ,讨论了结构抗力的衰减模型 ,并提出了根据已有抗力信息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及最小二乘法确定或修正模型参数的方法 ;建立了以现时刻为分析时间起点的考虑抗力随时间变化的继续使用期内承载能力可靠度分析模型 ,并讨论其求解方法。应用所研究的方法对一座实际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承载能力可靠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为该桥的维修加固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6.
为研究大跨度顸应力混凝土(PC)斜拉桥的可靠度评估问题,提出了适用于大跨度PC斜拉桥这类复杂结构可靠性分析的混合算法.该方法综合运用了有限元分析(FEA)、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遗传算法(GA)和Monte Carlo重要抽样(MCIS)方法,并对算法中的关键步骤(RBF神经网络的初始样本点设计方法、MCIS的抽样中心点位置等)进行了改进,使结构分析模块与可靠度计算模块智能结合.利用数值算例的可靠度分析对该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最后,以一座主跨为420 m的双塔PC斜拉桥为工程背景,进行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可靠度分析.参数分析表明:在汽车荷载作用下,该斜拉桥的主梁跨中位移超限失效概率比最长斜拉索强度失效概率高;汽车荷载的均值和标准差是影响斜拉桥可靠度的重要因素;随着汽车荷载均值系数的增大,主梁跨中位移超限失效的可靠指标下降的趋势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7.
文章基于山东烟威高速公路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基本结构参数,利用FWD实测CRCP路面不同破坏等级的裂缝间传荷系数,建立了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裂缝间不同传荷能力对CRCP路面临界应力的影响规律,并得到了CRCP路面最大应力与裂缝间传荷能力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28.
29.
文中结合大牛地气田埋地管道腐蚀直接评价(ECDA,ICDA)实践,应用管道壁厚瞬变电磁(TEM)检测技术,通过在沿管道按一定间距布置测点进行基础检测,对所发现的管壁厚度异常点处再加密检测,从而确定腐蚀严重部位,较快地掌握气田整体管道质量情况,达到不需开挖、不破坏管道的良好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