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64篇
公路运输   160篇
综合类   168篇
水路运输   91篇
铁路运输   48篇
综合运输   4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Fe—1.46C钢激光熔凝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Fe-1.46C钢的激光熔凝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其组织可分为熔化区(粗大M+大量A'→细小M+A')、热影响区(M+A')和基体(P)三部分,各区尺寸取决于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和基体温度,熔化区存在碳的烧损和氧化现象,激光处理可得到很好的硬化效果。  相似文献   
462.
碳纤维导电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刚  董发勤 《公路》2004,(12):178-182
以碳纤维为功能导电基元材料制备了碳纤维导电混凝土。探讨了碳纤维导电混凝土的电阻率和28d抗压强度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变化;研究了电阻率随交流电压而变化的情况,分析了不同电压下的电热效应。利用一种趋势计算法近似计算出碳纤维混凝土的热转化效率。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的最佳体积含量为1.0%;随着电压的升高,混凝土电阻率减小;碳纤维混凝土通电后产生的热量能够满足冬季路面除冰化雪的需要;趋势计算法计算出的热转化效率最高可达99.5%。  相似文献   
463.
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球形电极条件下低碳钢电阻点焊的预压接触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电极-工件间、工件—工件间接触行为,解释了接触压力分布的形成原因。通过数值模拟发现,电极压力和电极球面半径是影响电极—工件间接触面大小的主要因素;电极压力、电极球面半径和板厚对工件间接触面的大小和两接触面上的接触压力分布形态都有较大影响。压痕试验结果表明,所建低碳钢球形电极点焊预压接触分析有限元模型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64.
桥梁加固设计中碳纤维片材及其粘接材料的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春生  陈小军 《公路》2002,(7):104-108
叙述了桥梁加固设计中选择使用碳纤维片材及其粘接材料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并且阐述了这些问题对碳纤维设计强度取值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采用分项系数法来定义这些影响。  相似文献   
465.
利用碳纤维布和铜粉、钛粉、石墨粉等为原料,采用热压成型、烧结等工艺制备三维网状铜-碳复合受电弓滑板。研究受电弓滑板的物理力学性能,利用扫描电镜(SEM)对复合材料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并与当前正在使用的受电弓滑板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铜和碳纤维在空间互成三维网状结构,铜质量分数为40%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小的电阻率和较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66.
EPS装饰线条与传统的混凝土装饰线条、GRC装饰线条、石膏装饰线条相比,主要有生产制作简单、现场安装方便容易、环保低碳并能比较贴合反应建筑师设计风格和理念等优点,是符合绿色环保趋势的材料和配件,在建筑工程中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67.
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粘贴界面的长期性能,特别是承受长期荷载后的抗疲劳性能是这种加固方法能否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基于此对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徐变后的疲劳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粘贴碳纤维布的钢筋混凝土梁具有良好的疲劳性能,经过相同次数的疲劳荷载后,没有经历徐变过程的加固梁与未加固梁相比,前者的挠度比后者...  相似文献   
468.
Effect of mixing on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Rhone River plum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biological processes involved during mixing of a river plume with the marine underlying water were studied off the Rhone River outlet. Samples of suspended and dissolved matter were collected while tracking a drifting buoy. Three trajectories were performed, at 2-day intervals, under different hydrological and meteorological situations. A biological uptake was evidenced from ammonium (NH4) and phosphate (PO4) shortage, indicating an early “NH4-dependent” functioning occurring before the well-known “NO3-based” cycle. The different ratios between NH4, NO3 and PO4, as a function of salinity, were discussed to detail the preferential use in PO4 and NH4. Salinity zones with enhanced bacterial production, high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as well as DOC, NH4 and PO4 consumption were evidenced from 20 to 35 in salinity. It was shown that the successive abundance of bacteria and phytoplankton during transfer reflected the competition for PO4 of both communities. On the Rhone River plume, the role played by temperature, light conditions and suspended matter upon biological activity seems relatively minor compared to salinity distribution and its related parameter: nutrient availability.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biological uptake in the Rhone River plum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lution mechanism, controlled itself by the dynamics of the plume. In windless conditions and close to the river mouth, the density gradient between marine and river water induced limited exchanges between the nutrient-rich freshwater and the potential consumers in the underlying marine water. Consequently, little biological activity is observed close to the river mouth. Offshore, mixing is enhanced and a balance is reached between salinity tolerance and nutrient availability to form a favourable zone for marine phytoplankton development. This can be quite far from the river mouth in case of a widely spread plume, corresponding to high river discharge. Under windy and wavy conditions, the plume freshwater is early and rapidly mixed, so that the extension of the “enhanced production zone” is drastically reduced and even bacteria could not benefit from the fast mixing regime induced.  相似文献   
469.
为减少以集装箱卡车运输为主的港口公路集疏运给城市交通和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集装箱港区逐步提出一种新的可持续 发展运输模式———地下物流系统,以解决当前港口城市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 针对上海外高桥至嘉定线的地下物流系统布局方 案,根据预测的外高桥港区港口公路集疏运交通量,从碳交易、时间、成本3个角度,建立综合运输网络优化模型,以此分析在集装 箱港区实行地下物流系统的合理性; 利用Lingo12求解获得综合运输网络运量的分配,得到引入地下物流能够降低成本支出的结 果,同时达到节能减排和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 此外,对碳交易价格和地下物流系统运输单价的合理区间进行讨论。 试验结果可 为地下物流系统建成后货物配送计划和实现综合运输网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70.
介绍了一座三跨钢筋混凝土公路高架桥翻修过程中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在分析桥梁结构、加固和拓宽桥面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能够满足新的设计要求的新型复合材料的使用。文章描述了为达到设计强度、黏结力和锚固力而采用的加固方法和碳纤维增强聚合物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