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64篇
公路运输   160篇
综合类   168篇
水路运输   91篇
铁路运输   48篇
综合运输   4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Most analyses of marine microbial systems in the seasonally ice covered areas of the Southern Ocean have been based on data from the major embayment areas of the Ross and Weddell Seas. In this study data were collected at stations covering a range of regimes from full ice cover through to open water in the Bellingshausen Sea. A major feature of the production system was a rapid retreat of the ice-edge, which uncoupled the marginal ice zone from a phytoplankton bloom which remained associated with a frontal system. This bloom was maintained, and probably initiated, in an unusual environment generat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arginal ice zone and the front. Size-based analyses of the microbial system were derived for ice-covered, recently ice-covered and open water sites. Estimates of standing stocks and key rate processes were combined to produce a single food web network for each station. The under-ice system was one of low production and low recycling but apparently high retention. As the ice retreated the microbial systems to the north began to develop, but these were constrained by grazing pressure. The bloom in the area appeared to be sustained even though estimated losses were far higher than production, although the high sedimentation losses expected were not observed. The carbon flow network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marginal ice zone and the frontal system appears crucial to the phytoplankton. Microzooplankton grazing is implicated as a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 The local microbial dynamics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material which was produced at an earlier time and somewhere else in the Southern Ocean.  相似文献   
472.
本文以天津滨海新区海防路上的临港立交桥加固改造为例 ,较详细地阐述了使用纤维加固混凝土工程的施工组织、施工工艺以及质量验收等 ,是混凝土结构补强技术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473.
CFRP缆索体系悬索桥的优势及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与钢缆索悬索桥比较的基础上,讨论CFRP缆索体系悬索桥的优势及其可行性,提出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和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并指出今后需加强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474.
碳纤维材料在桥梁加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桥梁中常用的加固技术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了碳纤维增强塑料的特性以及碳纤维加固设计原理和方法,重点阐述了碳纤维加固的施工工艺,通过工程实例对碳纤维加固效果进行验证,并指出碳纤维材料为未来桥梁加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75.
1 000 m级CFRP索斜拉桥静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具体算例采用有限元法分析CFRP索斜拉桥的各非线性因素的影响量,并与钢索斜拉桥进行对比。鉴于CFRP的线膨胀系数远小于钢材或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计算了4种不同结构体系的CFRP索斜拉桥和钢索斜拉桥在温度荷载下的静力反应,计算结果表明CFRP索斜拉桥相对于钢索斜拉桥在静力方面具有较多优势。  相似文献   
476.
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布置碳纤维发热线的混凝土路面融雪化冰的性能.利用ANSYS热分析模块,建立了布置碳纤维发热线的混凝土路面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与室内、室外混凝土板的升温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和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气象情况,计算了在不同环境温度和风力等级下,不同发热线布置间距、不同输入功率下混凝土路面的温度-时间曲线,进而得到了不同厚度的冰层完全融化所需要的时间,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7.
山区高速公路绿化生态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高速公路绿化所产生的生态效益,选取水土保持、固碳释氧、净化空气3个指标,通过文献调研和公式推导,提出生态效益评估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贵州省思遵高速公路绿化的生态效益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思遵高速公路绿化创造了较可观的生态价值;在绿化实施5.17年后,累计产生的生态效益能够与绿化工程建安费持平。  相似文献   
478.
为了探究居民特征对居民通勤碳排放分布的影响,对西安市不同类型的8 个社区进行了 居民出行调查。通过计算居民的通勤碳排放和统计各类居民个人特征,分析了各社区内产生通 勤碳排放较高的居民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本科学历、公司职员、41~50 岁是最可能产生高碳 排放的居民特征,但在不同类型的社区中分布情况有明显差异;同类型的社区,距离市中心越 远,居民越可能产生高碳排放,但高碳排群体的特征与社区位置无关;不同类型社区对应不同 类型的居民群体,而具有相似特征的居民的出行选择也较为相近,使得碳排放的分布与居民特 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79.
为建立我国中小城市低碳交通出行结构体系,文中针对国内外出行方式和出行结构特点进行分析,确定了我国中小城市出行结构优化策略,并提出了在交通规划中实现出行结构优化的方法。从清远市现状及规划的2030年的交通出行结构优化计划得知,利用该方法对中小城市交通出行方式及出行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能达到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480.
为准确分析绿色低碳高速公路的应用程度,基于高速公路实际的运营情况,构建区间层次模糊低碳绿色评价模型。首先引入区间层次分析法分析了绿色低碳高速公路的权重,其次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绿色低碳高速公路评价模型。然后,基于运营实际从高速公路综合运营指标、能源环境指标以及养护管理指标3个方面构建了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最后通过案例,以某段高速公路为例对其绿色低碳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模型能够有效地解决多属性的绿色低碳高速公路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