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篇
  免费   74篇
公路运输   198篇
综合类   212篇
水路运输   121篇
铁路运输   74篇
综合运输   5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21.
为了探究“绿色低碳”背景下,“绿色低碳”城市道路的设计方法,首先,从“绿色低碳”的概念内涵出发,探索城市道路全寿命周期内安全、生态、低碳的技术要素;然后,以某城市道路为案例,阐述“绿色低碳”城市道路技术要素的应用技巧和设计手法,为类似项目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22.
开展城市道路碳排放测算与分析是服务“双碳”目标、推进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依托“重庆市广阳大道生态修复及品质提升”项目,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构建城市道路建设阶段的碳排放测算模型,依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新建城市道路碳排放关键输入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从建设材料、施工机械燃料及电力等角度识别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碳减排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技术支撑,有助于实现道路建设从设计到施工全过程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523.
立足双碳目标发展新形势,重点聚焦绿色公路建设阶段碳排放测算研究,依托津石高速天津西段工程,通过构建碳排放测算模型,实现从多层级进行不同颗粒度的绿色公路建设碳排放量化计算,并对其排放特征进行分析,统计发现碳排放量较大的材料主要为水泥、钢类和生石灰,分别占到材料总碳排放的32.27%、41.09%和23.48%,总占比超95%;消耗量较大的材料主要为矿土料,占总消耗量比例超85%;回旋钻机及自卸汽车为排放最大的机械设备,分别占到总体排放的22.28%及19.84%,累计占比超过40%;消耗量最大的机械为电动卷扬机,消耗台班量占到总台班量的20.99%。  相似文献   
524.
构建美丽服务区应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智慧化以及满足出行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为出发点,从节能建筑、清洁能源应用、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固废处理及循环利用、生态服务、人性化服务等环节综合考虑,从而提升服务区整体形象,加强服务区设施的人性化和标准化服务管理。本文从高速公路美丽服务区构建的必要性入手,探讨了从节能建筑、清洁能源应用、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固废处理及循环利用、生态服务、人性化服务等方面构建美丽服务区。  相似文献   
525.
本文以贵州省道路客运交通运输中出租车和公交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IPCC能耗统计法计算客运交通运输温室气体中CO2的排放、在NEDC工况下对温室气体CH4、N2O排放进行核算,建立了2017年贵州省交通道路运输温室气体碳排放清单。结果显示,贵州省道路客运交通中出租车万人均碳排放量为公交车的2.67倍。CH4排放的主要来源于天然气为燃料的公交车,N2O排放的主要来源于汽油为燃料的出租车。  相似文献   
526.
随着国家路网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铁路、公路隧道出现近接平行、交叉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交叉隧道的净间距也在不断减小,由此产生的工程问题逐渐变得复杂.文章以丹大铁路中的草莓沟2#隧道为例(该隧道下穿盘道岭公路隧道),开展6种不同加载工况下的振动台试验,输入地震波峰值分别为0.1 g、0.15 g、0.2 ...  相似文献   
527.
城市交通拥堵是导致城市交通碳排放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分析影响城市交通碳排放的关键因素,收集现有碳排放因子,开展车辆排放测试,建立不同道路类型和服务水平的城市交通碳排放因子数据库. 对ASIF 方法进行改进,基于城市交通拥堵的分类方法,提出中观尺度的城市交通缓堵减排效益评估方法和模型. 以成都市为例,开展城市调研、数据采集与分析、模型运算,评估成都全年城市交通的碳排放总量,其中,交通拥堵的碳排放占48.2%. 设置4种正向减排发展情景和3种反向恶化发展情景,分析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效果.  相似文献   
528.
刘怡泱  姜山 《交通标准化》2014,(12):166-168
针对国内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状,从企业发展模式、业务拓展、发展策略、市场营销等方面,提出符合其实际状况、较为可行的低碳物流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529.
Studies on the natural human exposures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and their elements composition are practically non-existent in South Americ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natural exposure of the typical Brazilian population to PM2.5 and their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 we measured PM2.5 concentrations and collected mass on filters for nine continuous hours during a typical workday of volunteers. In addition, bus routes were performed at peak and non-peak periods, mimicking the routine activity of the population. Mean concentrations of PM2.5 in the bus and car groups were similar while the fraction of BCe was higher for the bus group. For all routes, mean PM2.5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during peak than non-peak hours, with an average of 43.5 ± 33.1 μg m−3 and 14.3 ± 10.2 μg m−3, respectively. The trace elements S, K and Na originated mainly from vehicle emissions; Na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biofuel in diesel. Toxic elements (Pb, Cr, Cu, Ni, Zn, Mn) were found at low levels as evident by the total hazard index that ranged from 2.15 × 10−03 to 1.38 for volunteers. For all routes, the hazard index ranged from 2.25 × 10−03 to 5.03. Average PM2.5 respiratory deposition dose was estimated to be 0.60 μg/kg-hour for peak hours. Potential health damages to people during their movements and at workplaces close to the traffic were identified. Improvements in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to reduce the entrance of air pollutants as well as the use of filters in the buses could help to limit population exposure.  相似文献   
530.
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对微型桩及桩间土的加速度峰值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小波包分析具有的频带划分均匀能力和时频局部化性质,对水平向加载的El-centro波进行了分解,从而对其频谱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由于加速度沿高程放大效应的影响,微型桩及桩间土的加速度峰值往往在桩顶处达到最大值;(2)影响微型桩和桩间土加速度的主要频段为低频地震波即第一频带(0.10~6.26 Hz)及第二频带(6.26~12.51 Hz);(3)高频地震波作用下,滑体底部位置处桩间土的响应情况较微型桩来说更加强烈,而在桩底位置处后排微型桩的加速度响应更为强烈。在实际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应避免微型桩与第一频带及第二频带下的地震波发生共振,对加速度响应比较强烈的位置应重点关注。研究结果可以为同类地区治理类似滑坡提供抗震设计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