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8篇
公路运输   36篇
综合类   83篇
水路运输   52篇
铁路运输   49篇
综合运输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71.
详细阐述了38号道岔的安装和调试方法;图表详释S700K电动转辙机的动作过程及故障处理。  相似文献   
72.
The response of pore water oxygen, nitrate, sulfate, sulfide, ammonium and methane and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s to the input of 8.5 million m3 (3.8×1012 g) of organic-rich waste materials is simulated. The deposit is assumed to be conical with a maximum thickness of approximately 20 m. Remineralization reactions within the deposit rapidly deplete any initially available pore water oxidants such as oxygen, nitrate and sulfate, and are subsequently dominated by fermentation reactions. Diffusion downward of reduced metabolites, sulfide, ammonium and methane, depletes the available oxidants in the pore waters below the waste pile, increas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anoxic layer. While the impacted region is limited to essentially the deposition site, recovery of the pore waters is estimated to be >104 years. The overall computational results are corroborated by the pore water distributions observed at turbidite boundaries. Numerous uncertainties in the parameterizations limit the overall accuracy of the calculations presented. The most significant of these are: (1) A quantitatively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remineralization rate of the deposited organic matter including its rate of inoculation by abyssal microorganisms; (2) a detailed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non-diffusive pore water transport processes including advection due to compaction and buoyancy-driven flows and enhanced exchange due to macrobenthic irrigation activities and (3) an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alteration of pore space and methane reactivity due to gas hydrate formation.  相似文献   
73.
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特性及反射裂缝产生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断裂力学的理论。如果面层与基层完全失去粘结就可以完全消除由于基层开裂而对沥青面层的应力集中现象,但是这种方法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卖施的,而采用低模量的中间夹层却是可以实现的。中间夹层通常具有较低的弹性模量且能承受很大的应变而不被破坏,在路面结构中它能依靠自身的塑性变形来吸收应力,不致把很大的应变传递到面层上。国内外对此类防裂措施开展了不少试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4.
姚锐 《交通标准化》2014,(20):119-121
湿软路基由于承载力较低,受力后路基变形大,施工中常常伴有路基不均匀沉降的现象,严重影响公路工程的验收质量。湿软路基不均匀沉降大,易导致公路路基开裂。鉴于此,从改善公路路基土的剪切性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增强软土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最终减小此类路基的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75.
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的要求,广州地铁部署的安全风险协同处置平台以内嵌的智能化建模和预测技术为核心,融合了数据融合、数据挖掘、物联网、视频监控和GIS等关键技术.平台的应用实践表明,实现了安全风险的预警,达到了事前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76.
随着"畅通重庆"工程的深入推进,全市交通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因公路建设而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突显,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公路沿线动植物的干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供舒适安全的行车条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论文介绍了应用"CS高次团粒混合纤维法植被恢复技术"通过人工的方式诱导,采取"植物+工程"一体化防护模式,使公路边坡治理达到了景观效果好、生态效果好、安全效果好、社会效果好的"四好"目标。  相似文献   
77.
沥青路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洪林  刘平 《交通标准化》2010,(17):154-157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沥青路面在高等级公路建设当中成为首选的路面类型,但沥青路面的裂缝病害也呈早发和愈演愈烈之势。由于沥青路面裂缝与行车安全、行车舒适性以及路面使用寿命有很大的关联,因此研究沥青路面的裂缝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8.
董万军 《交通标准化》2010,(15):122-125
反射裂缝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沥青罩面和半刚性路面的常见病害,对道路的危害极大.故对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机理进行分析,包括温度型反射裂缝和荷载型反射裂缝,然后在分析国内外道路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多种路面裂缝的预防及治理方法,对道路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
行车安全监控管理平台是青藏铁路综合安全监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实现对青藏铁路安全检查和监测信息的接入、处理与共享应用;管理平台利用综合安全计算机网络,将各类行车安全检测、监控设备和系统产生的报警信息、人工检查安全问题数据通过统一的监测数据接口接入集中存储和管理,为各级用户提供安全监控信息的综合访问.本文分析了在青藏铁路特殊环境下行车安全监控管理平台应具备的功能,构建了行车安全监控管理平台的体系构架,分析了行车安全监控报警信息闭环业务处理流程.该平台的建设将为青藏铁路提供高效可靠的行车安全监控手段,填补高原铁路监控系统建设的空白.  相似文献   
80.
崔晟东 《交通标准化》2009,(11):114-117
CFG桩即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它吸收了振冲碎石桩和水泥搅拌桩的优点,充分发挥了桩间土的承栽能力。在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治中,通常采用振动沉管灌注工艺,其施工工艺简单,处治效果明显,有很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