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1篇
公路运输   54篇
综合类   32篇
水路运输   71篇
铁路运输   43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0 毫秒
81.
针对目前轿车开发以逆向开发为主体,对整车制动性能控制能力较弱的实际问题,文章提出了一套制动性能控制方法,即以整车设计参数、制动强制性法规适应性及制动系统零部件尺寸系列化等为制动性能控制的输入约束条件,在设计初期预测新开发轿车的9项主要制动性能,经过多辆轿车制动系统的开发实践验证,此性能控制方法不仅可保证制动系统设计质量,而且缩短了轿车制动系统的设计周期。  相似文献   
82.
网络性产品的兼容性和价格是网络性产品的生产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方面。本文从需求出发,考虑产品的网络效应、兼容性以及价格,推导出需求函数。考虑网络性产品市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企业动态选择产品兼容性和价格模型的3种形式,并用逆向归纳法进行计算,而且对第3种形式进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83.
对国内某地铁线路的车轮磨耗规律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分析。车轮磨耗集中于轮缘根部和踏面-25~30 mm范围。LM32模板动车车轮踏面磨耗突出区为-8~-4 mm,25万~40万km里程车轮最大磨耗量为2.5~4.0 mm。采用薄轮缘LM30模板镟轮的拖车车轮踏面磨耗集中在-10~10mm范围,19万km以内里程踏面磨耗量为0.2~0.5 mm。利用轮轨接触几何理论和轮轨滚动接触理论,研究不同车轮磨耗状态下的轮轨静态匹配性能,包括接触点对分布和轮轨接触应力,分析车轮表面裂纹的机理。车轮轮缘根部与钢轨轨距角集中接触容易导致接触光带偏向轨距角。轮缘根部及踏面上小曲率半径区与钢轨集中接触是产生车轮踏面接触疲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4.
文章以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车辆滤波电抗器为例,主要阐述对滤波电抗器产生的电磁干扰源进行抑制的方法,通过隔磁板将干扰源产生的磁场消除或削弱,从而实现车辆的电磁兼容性.  相似文献   
85.
以某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控制板为对象,运用Ansys的仿真软件对其电磁兼容性进行建模、仿真,提出了改进设计的方法,并通过仿真进行了对比验证,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6.
李冠辉  马青山 《铁道车辆》2012,50(1):41-44,49
针对CRH1型动车组转向架三级修工艺流程,结合CRH3型动车组转向架的结构特点,提出了CRH3型动车组转向架三级修检修工艺及与CRH1型动车组兼容修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7.
基于事故统计,模拟了有轨电车和乘用车在平交路口的斜向碰撞,从碰撞变形、乘员生存空间、动力学响应、碰撞能量,以及脱轨安全性等方面对碰撞事故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碰撞位置越靠前,碰撞界面力与加速度响应越剧烈,乘用车结构变形模式越不利,相应的乘用车乘员保护和有轨电车脱轨安全性亦越差;有轨电车与乘用车因质量悬殊致使乘用车加速度响应异常剧烈,等效刚度不匹配则导致乘用车受损严重而影响乘员安全;有轨电车与乘用车前端结构不相容是发生“钻碰”和“类爬车”的重要诱因,对有轨电车的脱轨安全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8.
TGV POS高速列车是专门在卢森堡、德国、瑞士和法国的铁路网上运行的国际高速列车,考虑到相关国家的铁路网所采用的不同的牵引供电制式、通讯信号系统、行车控制系统等,需对先前的TGV列车作相应的改进,以解决整个系统的兼容性问题。文章介绍了TGV POS列车的编组、配置、对列车所作的改进以及TSI论证要求。  相似文献   
89.
Conducted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from a 7. 5kVA DC/DC high power converter is investigated to agree with EN class A. Here in some passive methods of suppressing conducted EM Noise, such as mixedmode (MM) EMI filters, snubbing circuits and other means, are used. Based on measurement, the sources of noise are detect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alyzed in detail. The MM EMI filters is valuable means with which low-frequency part and some of the high frequency part of conducted EM Noise can be efficiently reduced. How to lay out the MM filters on both sides of the converter is outlined in detail. In addition, multiple grounding and RDC snubbing circuits are employ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in high frequenc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firm the methods adopted.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