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4篇
  免费   286篇
公路运输   1910篇
综合类   1815篇
水路运输   981篇
铁路运输   765篇
综合运输   169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85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471篇
  2013年   364篇
  2012年   516篇
  2011年   546篇
  2010年   422篇
  2009年   338篇
  2008年   348篇
  2007年   477篇
  2006年   380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ABSTRACT

The aim of traffic management is to ensure a high quality of service for a maximum number of users by decreasing congestion and increasing safety. Uncertainty of travel times decreases the quality of service and leads end users to modify their plans regardless of the average travel time. Indicators describing travel time reliability are being developed and should be used in the future both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for the assessment of active traffic management operation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fficiency of certain reliability indicators in an ex-post assessment of a traffic management strategy. Ex-post assessment is based on an observational before–after study. As some factors other than the studied management strategy may intervene between the two periods, and as most reliability indicators require knowledge of the full travel time distribution and not only its average, a methodology is develop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impact of these exogenous factors on the whole distribution. Many reliability indicators are split into different parts allow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rt due to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impact. The methodology is tested numerically on a managed lane operation consisting of Hard Shoulder Running (HSR) at rush hour on a section of a French motorway. The variation of some reliability indicators appears misleading, whereas the splitting of the indicators increas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ategy and highlights its impact. The paper gives the reliability assessment of the HSR field test and discusses different reliability indicators to identify their potential performances and shortcomings.  相似文献   
82.
水泥粉煤灰碎石基层材料路用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泥粉煤灰碎石基层材料的各项路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兼具水泥和二灰稳定材料的优点,将其作为路面基层材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3.
通过对原路材料进行材料组成分析,并且通过对几种不同配合比的冷再生材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冲刷性能的初步研究,对二灰冷再生材料的性能做出了初步评价.二灰冷再生材料基本可以满足规范对沥青路面的半刚性基层的要求.  相似文献   
84.
橡胶沥青是一种新型的筑路材料,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且有利于环保。对橡胶沥青AR-AC-16C混合料在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路用性能检测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橡胶沥青在阿喀高速公路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介绍,为新疆地区橡胶沥青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
沥青玛蹄脂混合料作为良好的钢桥面铺装层材料,其高温性能一直是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室内车辙试验研究了其高温性能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荷载和温度、拌合时间及加铺SMA对沥青玛蹄脂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指标动稳定度的影响规律,为今后玛蹄脂混合料的路用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6.
采用数值方法对不同叶顶间隙下某型号船用轴流式涡轮机的气动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叶顶间隙对喷嘴环前缘的压力分布和涡轮内的温度分布影响明显,过小和过大的叶顶间隙都会导致喷嘴环前缘高压力区的产生,并导致涡轮内局部高温度区域扩大;随着叶顶间隙的增大,喷嘴环后缘底部、吸力面及叶顶间隙内局部高熵区随之增大,燃气能量损失增大.  相似文献   
87.
通过回顾评价深圳市历次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得失,分析城市转型对于综合交通体系的挑战以及新形势下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定位。以《深圳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3—2030)》为例,对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开展研究,具体包括:转型导向的交通发展目标与指标体系、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组织、立足区域协作的整体交通战略、与组团结构相匹配的交通分区组织、与城市功能布局的协调互动、注重协同的交通管控政策,以及应对大数据的智能交通策略等。最后介绍规划编制组织特点并提出城市转型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88.
结合武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三规"同步修编,如何做好新时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工作成为当前亟须思考的问题。首先对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位、作用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回顾武汉市已开展的三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实践,指出既有规划在一体化发展、枢纽衔接与合作、土地开发模式、交通与空间发展的协调性等方面的不足。结合武汉市新一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从交通引领发展、建设枢纽城市、交通规划转型、优化交通结构等方面阐述需要重点研究并解决的问题。规划修编强调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高效衔接与互动融合,通过一系列政策保障城市交通行动计划的推进。  相似文献   
89.
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的特点,结合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西部综合运输系统发展现状,主要为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总体上发展滞后、能耗高及污染严重,不具有可持续性等;并阐述了产业区域转移背景下西部综合运输系统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包括加剧了西部综合运输系统运能与运量矛盾,加重了西部综合运输系统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并对西部综合运输系统的协调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就西部综合运输系统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即西部综合运输系统的发展要以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考虑产业转移诱发的运量需求增加,并把产业转移引起的资源环境约束纳入西部综合运输系统整体发展战略中,最终实现西部综合运输系统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0.
基于对中美城市交通的观察和思考,阐述不同的城市用地模式决定了不同的大众出行方式选择。借鉴美国的经验与教训,结合中国城市现状和发展需要,寻求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方法与措施。指出中国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应重视公共交通系统的结构调整和完善。一是继续大力发展具有较高机动性和大运量的高铁、地铁和轻轨系统,构筑城际直达以及沿主要交通走廊布线的轨道交通网络层次;二是在此基础上,梳理地面巴士系统,使之定位于满足可达性需求的支线集散网络层次。最后,还探讨了其他一些相关措施,以减少低速、低效出行,做好综合治理城市交通的"加法"与"减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