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94篇 |
免费 | 766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4558篇 |
综合类 | 3484篇 |
水路运输 | 2863篇 |
铁路运输 | 2992篇 |
综合运输 | 46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1篇 |
2023年 | 140篇 |
2022年 | 305篇 |
2021年 | 431篇 |
2020年 | 416篇 |
2019年 | 262篇 |
2018年 | 234篇 |
2017年 | 294篇 |
2016年 | 287篇 |
2015年 | 398篇 |
2014年 | 928篇 |
2013年 | 673篇 |
2012年 | 1217篇 |
2011年 | 1149篇 |
2010年 | 916篇 |
2009年 | 903篇 |
2008年 | 884篇 |
2007年 | 1138篇 |
2006年 | 1054篇 |
2005年 | 711篇 |
2004年 | 436篇 |
2003年 | 310篇 |
2002年 | 219篇 |
2001年 | 199篇 |
2000年 | 125篇 |
1999年 | 93篇 |
1998年 | 72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以长湘高速公路沩水大桥的施工控制为依托,探讨了灰色系统理论在大跨度宽翼缘连续刚构桥梁线形控制中的应用.正装分析计算得到各节段理论立模标高后,根据实测数据利用GM(1,1)模型对立模标高进行了调整和预测,得出了下一阶段的最优立模标高,并指导沩水大桥的施工,实现了沩水大桥的高精度合龙,确保了沩水大桥成桥线形符合设计要求.该方法可推广到所有采用节段悬臂施工桥梁的施工控制中. 相似文献
102.
人为因素是导致隧道事故的主要原因,针对已有的人为失误分析模型在量化计算和风险控制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S Reason分析和控制模型,以减少盾构隧道施工期的风险事故。结合隧道工程的施工特点,该模型相对于现有的S Reason模型提出以下2点改进: 1)以人为失误的控制难度权值为度量,找出风险事故的最优控制路径; 2)通过控制最优控制路径中的人为失误截断风险的事故链,同时利用反馈路径实时反馈控制效果。利用该模型对管片密封材料损伤破坏进行了分析,在该风险的最优控制路径上找出了不同层次人员的人为失误,并对人为失误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通过与常规方法的比较,表明所建模型既重视了组织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又兼顾了风险控制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3.
104.
基于横向控制器和纵向控制器模型,包括校正的预瞄驾驶员模型、加速度控制模型、节气门控制模型和制动器控制模型,建立Matlab/Simulink 和CarSim 车辆联合仿真平台,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与验证.利用平台分别仿真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CACC)车队车辆紧急刹车,通信延时,起步加、减速工况和车队前方插入换道车辆4 种情况下CACC车辆的行驶状况.仿真发现:紧急刹车时车队能够实现较好的紧急避撞;在通信延时的情况下,车队仍能保证行车安全;车队起步、减速工况运行较平稳,但加速度并不平稳,不利于车队后方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车队对前方插入不同速度的车辆能够及时响应并最终恢复安全行车间距. 相似文献
105.
马亮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
本文针对项目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分析了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建议和对策,以供同行交流讨论。 相似文献
106.
既有线改造补偿措施的控制保护方案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南昆线牵引供电扩能综合补偿措施的介绍,分析了各装置的控制保护特点、系统的配合参数,提出了适合于该线的最佳控制保护配置方案及整定计算方式和选择。 相似文献
107.
108.
该文结合惠州大桥南引桥工程钻孔灌注桩施工,从成孔、水下灌注、质量检查等不同阶段介绍了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和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109.
110.
Rodrigo Rezende Amaral Ivana Semanjski Sidharta Gautama El-Houssaine Aghezzaf 《运输规划与技术》2019,42(6):606-624
This paper proposes an optimization framework for urban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re-)design which explicitly takes into account the specif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of ordinary users and logistic operators. Ordinary users are typically commuters whose travels consist of well-defined pairs of origin and destination points, while logistic operators make deliveries at multiple locations. Obviously, these two user classes have different objectives and scopes of action. These differences are seldom considered in traffic research since most models aggregate the flow demand in OD matrices and use assignment models to predict the response of all users as if the dynamics of their optimization processes were of the same nature. 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at better results can be achieved if the particular features of each user class are included in the models. It potentially improves the estimation of the responses and allows managers to shape their control measures to address specific user need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