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6篇
  免费   207篇
公路运输   1019篇
综合类   1375篇
水路运输   928篇
铁路运输   667篇
综合运输   24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335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407篇
  2011年   366篇
  2010年   282篇
  2009年   279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319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平交路口远引掉头设置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交路口远引是解决路口流向禁限后车流转向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掉头地点的选址规划以及交叉口之间的协调控制进行研究,提出最佳掉头位置应满足的条件以及交叉口协调控制的相位差计算方法。通过对掉头通道通行能力的分析,提出实施掉头信号控制条件和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72.
Objective Angiotensin Ⅱ (Ang Ⅱ ) contributes to modulating blood pressure by stimulation of Ang Ⅱ AT1 receptors. We devised a rat 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 model to assess whether oxidative damage is decreased after pretreatment with Angiotensin Ⅱ AT1 receptor blocker (ARB). Methods After 2 weeks pretreatment with ARB 0. 5 and 1 mg/kg, the male Wister rats were subjected to 2 h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 At 24 h, the lumen diameter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the plasma level of 8-hydroxy-2'-deoxyguanosine (8-OHdG), and HIF-1 a levels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fter pretrcatment with ARB 0.5 and 1 mg/kg, blood pressure did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ntrols. In the group of candesartan at 1 mg/(kg· day), the lumen diameter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to that in control group [(86.0±5.0) μm vs. (69.0± 2.1) μm; P<0. 01, n = 6- 8]. The plasma 8-OHdG levels of ARB pretreatment groups were decreased. In immunohistochemical findings, 8-OHdG- and HIF-1α-containing cells in ARB pretreatment groups were decreased. Conclusion Brain ischemia and oxidative damage can be reversed by AT1 receptor blockade in normotensive rats after transient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相似文献   
73.
通过京珠高速公路隧道病害现场检测,对其主要病害进行了分类统计。考虑该隧道的勘察、设计、施工等因素影响,对该隧道主要病害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隧道病害等级进行了判定,并针对不同等级病害,提出了具体的处治措施。  相似文献   
74.
通过分析各种故障电弧检测技术方案,确定基于弧光的电弧检测方法适合船舶中压变压器,该检测方法可靠性高、速度快,能够满足船用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75.
考虑算法的实时性,交通流个体识别往往采用轮廓特征来描述。由于自行车与行人的很多轮廓特征值相近,在复杂城市交通环境中,从慢行交通流中准确地识别出自行车是目前采用视频检测交通流的难点之一。通过现场视频检测获取足够的样本外轮廓数据,分析检测目标轮廓的高、宽、高宽比、面积等典型轮廓特征,发现目标轮廓高宽比特征能较好地识别出行人、自行车等慢行交通,并给出合适的取值范围。研究表明自行车高宽比能够较好地成为视频识别的依据,为自行车视频识别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76.
基于视频的交通流检测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广泛采用的低位摄像机,提出了一种交通流特性参数的检测分析方法。首先基于三级虚拟检测线和自适应更新率局部背景建模来快速提取车辆特征点并消除活动阴影对提取精度的影响;然后基于Adaboost(Adaptive Boosting,自适应增强)分类器实现特征点按车分组,并在跟踪过程中根据运动特征相关度消除分组误差,获取高精度的车辆轨迹;进而自动生成多车道轨迹时空图并提取各车道交通流的多种特性参数。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的高效性;同时,自动生成的多车道轨迹时空图也为更多的交通信息获取和更深入的交通流特性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77.
针对现有车辆检测算法在实际复杂道路情况下对车辆有效检测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融合多模式弱分类器,并以AdaBoost-Bagging集成为强分类器的车辆检测算法。结合判别式模型善于利用较多的特征形成较好决策边界和生成式模型善于利用较少的特征排除大量负样本的优点,以Haar特征训练判别式弱分类器,以HOG特征训练生成式弱分类器,以AdaBoost算法为桥梁,采用泛化能力强的Bagging学习器集成算法得到AdaBoost-Bagging强分类器,利用Caltech1999数据库和实际道路图像对检测算法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于单模式弱分类器,AdaBoostBagging强分类器在分类能力和处理时间上均具有优越性,表现为较高的检测率与较低的误检率,分别为95.7%、0.000 27%,每帧图像的检测时间较少,为25ms;与传统级联AdaBoost分类器相比,AdaBoost-Bagging强分类器虽然增加了12%的检测时间和30%的训练时间,但检测率提升了1.8%,误检率降低了0.000 06%;本文算法的检测性能显著优于基于Haar特征的AdaBoost分类器算法、基于HOG特征的SVM分类器算法、基于HOG特征的DPM分类器算法,具有较佳的车辆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78.
孙斌  胡志强  王晋 《船舶工程》2015,37(1):45-49
针对双层底油轮搁浅于台型礁石的事故场景,通过对船底构件结构损伤机理的分析,提出一套结合船底结构损伤程度推算方法和Smith方法,评估损伤后船体剩余极限强度的解析计算预报方法。研究中应用数值仿真技术,模拟了船舶搁浅过程中的结构损伤及搁浅后船体极限承载过程,并与解析预报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对搁浅损伤后船舶剩余强度的解析预报方法准确性较好,对船舶双层底耐撞性结构设计和安全性评估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9.
基于全耦合技术的船体结构碰撞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船舶碰撞问题的复杂性,通常是将船舶碰撞的外部机理与内部机理分开研究。作者基于“全耦合”分析技术,建立撞击船与被撞船整船模型,成功解决了船体与流场、撞击船与被撞船的耦合。此外,考虑撞击船与被撞船同步损伤,将内部机理同外部机理同步分析。通过数值仿真计算,分析了碰撞后撞击船与被撞船的运动、能量转化以及碰撞力、损伤变形及各构件的吸能情况。另外,开展多种碰撞工况计算研究,得出了便于工程应用的极限撞速曲线,为后续的船舶碰撞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0.
加筋板是船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针对船用加筋板试件在疲劳试验过程中连接段先于考核段破坏的技术问题,文章开展了加筋板拉伸疲劳试验技术研究,提出了加筋板拉伸疲劳试件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依据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结合声发射动态裂纹检测技术,建立了基于声发射技术的疲劳累积损伤试验方法。通过加筋板拉伸疲劳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实现了疲劳试验的考核目标,可为以后类似结构疲劳试验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