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065篇 |
免费 | 233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2693篇 |
综合类 | 13185篇 |
水路运输 | 10595篇 |
铁路运输 | 9496篇 |
综合运输 | 14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8篇 |
2023年 | 336篇 |
2022年 | 795篇 |
2021年 | 1441篇 |
2020年 | 1470篇 |
2019年 | 875篇 |
2018年 | 629篇 |
2017年 | 866篇 |
2016年 | 912篇 |
2015年 | 1442篇 |
2014年 | 3145篇 |
2013年 | 2367篇 |
2012年 | 3960篇 |
2011年 | 4047篇 |
2010年 | 2906篇 |
2009年 | 2947篇 |
2008年 | 3093篇 |
2007年 | 4136篇 |
2006年 | 3785篇 |
2005年 | 2314篇 |
2004年 | 1524篇 |
2003年 | 957篇 |
2002年 | 702篇 |
2001年 | 638篇 |
2000年 | 375篇 |
1999年 | 252篇 |
1998年 | 172篇 |
1997年 | 180篇 |
1996年 | 177篇 |
1995年 | 122篇 |
1994年 | 116篇 |
1993年 | 101篇 |
1992年 | 83篇 |
1991年 | 84篇 |
1990年 | 56篇 |
1989年 | 56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2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为了给减弱公路隧道洞口废气窜流提供洞口土建结构设计方案,对洞口废气窜流影响的显著性因素进行了探讨,从洞口纵向错开不同距离、洞外设置不同位置及高度的挡壁等结构因素出发,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进行了多因素异水平混合型数值模拟正交试验,探讨了不利自然风条件下洞外不同组合结构因素对洞1:7废气窜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结构因素组合对废气窜流改善效果明显不同,洞1:7纵向错开改善窜流效果最为明显;在隧道出口侧设置有挡壁的所有组合结构均能较好地改善出口废气窜流,其中最有效的是同时在出口侧、中侧、入口侧设置与洞口等高的挡壁;仅在洞外中侧设置中间挡壁,其高度约为洞口高度的2倍时,可以有效改善废气窜流,其他情况下采用高挡壁结构的改善效果不佳;若同时在两隧道中侧与入口隧道侧设置挡壁则废气窜流改善效果差;若仅在入口隧道侧设置长挡壁,则加剧废气窜流。 相似文献
994.
根据厦门市工程改造的总体部署,仙岳路主线既有多座跨线桥不符合全线高架的线形标高规划,需进行改造.以莲岳路口跨线立交——(2×35+45+2×35) m等高度连续钢箱梁桥为例,通过分析对比桥梁改造前、后的线形,设计出最优的调整改造方案,并计算确定梁体支点转换的合理顺序.首先在该桥6个桥墩及中间3跨跨中切除9个短节段,将全... 相似文献
995.
C20喷射混凝土冻融力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喷大板法制做C20喷射混凝土试件,使用压力试验机对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试件进行了抗压和抗拉强度测试,分析冻融循环作用下其变化规律,采用共振法和超声波法对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喷射混凝土进行动弹性模量测试,分析其抗冻耐久性,并对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试件外观进行了描述。研究结果表明:冻融对喷射混凝土的抗拉和抗压强度影响较大,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抗拉和抗压强度衰减程度增大,相对动弹性模量也逐渐衰减,呈线性降低趋势;C20喷射混凝土的相对耐久性指数非常低,经历50次冻融循环后的耐久性指数为10.1%,与C20普通混凝土相比,其相对耐久性指数更低,抗冻耐久性更差;C20喷射混凝土经历75次冻融循环后出现严重的酥碎剥落情况,不能满足工程抗冻性要求。 相似文献
996.
为了更好地改进车辆的气动特性,讨论了一种将参数化建模、CFD计算和数值寻优方法相结合的气动优化方法。设计了一种根据使用工况可调的汽车后扰流器,针对高速行驶和高速制动2种典型工况,对该扰流器的形状和位置进行气动优化。首先对可变后扰流器进行参数化设计,并用拉丁方法对参数化模型进行试验设计,通过CFD计算获取响应值;然后采用Kriging模型构建参数变量与气动特性之间响应关系的近似模型;最后以该模型为基础使用遗传算法对扰流器形状和位置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可变扰流器可使整车在高速行驶工况下阻力系数减小3.3%,升力系数减小22.4%;在高速制动工况下,升力系数减小69.9%,整车的气动特性获得了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997.
998.
单洞4车道隧道内轮廓关键指标统计分析与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对单洞4车道隧道的构造和设计尚无明确规定。基于其内轮廓设计角度,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应将扁平率作为其关键指标。同时,结合对已建成类似隧道工程内轮廓扁平率的统计分析结果,指出对于分离式双洞8车道或单洞4车道隧道,其内轮廓设计时,扁平率(不含仰拱)取0.485,扁平率(含仰拱)取0.605,矢跨比取0.406,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性,可为4车道公路隧道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