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6篇 |
免费 | 31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68篇 |
综合类 | 218篇 |
水路运输 | 66篇 |
铁路运输 | 75篇 |
综合运输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34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35篇 |
2009年 | 38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6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332.
广东省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软基处治关键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广东省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软基处治中的关键问题,指出路基沉降与差异沉降、新路基沉降对旧路的影响、软基施工方案等,是其中3大关键问题.之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加宽工程适宜的软基处治方案为换填、水泥搅拌桩等复合地基、排水固结法十沉降隔离墙、高压旋喷桩、气泡混合轻质土路堤,并提出了不同条件下宜采用的软基处治方案.最后给出了两个改扩建工程典型软基处治的实例. 相似文献
333.
针对公路拓宽工程中地基力学行为和变形特性的复杂性、以及土体参数难以确定等特点,以福泉、泉厦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为依托,进行了新旧路基差异沉降预测这一关键技术的探索。提出了以现场监测为基础,采用基于进化神经网络的位移反分析方法,并通过建立有限元预测模型对新旧地基差异沉降进行预测;同时,在建立进化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时引入正交试验设计理论,减少了样本数量,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结果表明,基于位移反分析的有限元预测方法克服了传统预测方法只能预测单点沉降的缺点,且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一致性好。 相似文献
334.
335.
妈湾跨海通道工程隧道选线快速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滨海地区跨海隧道选线难题,依托妈湾跨海通道工程,在分析影响海底隧道建设安全的地质因素的基础上,从隧道线位地质适应性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地质条件、设计方案、施工方法等因素,基于打分制提出选线快速评价模型。模型包含平面曲率半径、纵坡坡度、抗浮安全系数、隧道埋深、与平面控制因素水平距离、差异沉降6项评价指标。选线快速评价模型前5项指标不满足设计要求时采用一票否决制,差异沉降指标考虑地下水位、土层性质、土层厚度、先期固结压力、车辆荷载等因素的影响,依据分层总和法计算隧道沉降; 同时,结合经验法推导出沉降曲率半径计算公式,并将沉降曲率半径划分为5个等级,从而构建出妈湾跨海通道工程隧道选线快速评价模型,并将其嵌入到三维参数化选线分析平台,实现隧道地质参数快速选取和隧道线位快速评价。采用选线快速评价模型对妈湾跨海通道3条盾构线位进行选线评价,评分分数分别为79.3、71.3、84.1,对隧道选线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36.
山区高速公路路基差异沉降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建伟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0,27(9):39-41
为了确定路基差异沉降规律,结合河北某高速公路具体工程实际,选取路基建设中有代表性的路基断面建立有限元模型,分别对横向半填半挖式、高填方及纵向填挖交界处等三种情况下的沉降状况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路基差异沉降最不利的位置出现在路基边坡处,建议道路建设过程中应重视路基边坡,特别是特殊路基填方处路基边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37.
338.
339.
双电机独立驱动电动车电子差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双电机独立驱动电动车电子差速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ACKERMANN汽车转向模型和电机的特性及双电机独立驱动的特点,提出了以2个驱动轮的相对滑转率(6)为控制变量进行调速控制的方法,并确定了6的临界值,在6≤2%时,采用自适应调节的电子差速模式,实现电子差速功能;在占〉2%时,采用闭环有差反馈式调压系统调节,使占≤2%,实现电子差速的自调节功能。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此电子差速控制策略能够保证电动车在直线和转向行驶达到差速目的,并能以最佳的驱动力行驶。 相似文献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