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43篇
  免费   528篇
公路运输   1920篇
综合类   1838篇
水路运输   2114篇
铁路运输   816篇
综合运输   283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201篇
  2020年   239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263篇
  2014年   522篇
  2013年   414篇
  2012年   494篇
  2011年   604篇
  2010年   429篇
  2009年   403篇
  2008年   419篇
  2007年   543篇
  2006年   519篇
  2005年   292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The market potential indicator is a commonly used tool in transport planning for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economic effects derived from improvements in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s. The general assumption is that exports from a given region will rise with increased accessibility, thus benefiting economic activities. However,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market potential model is typically very simple and ignores both the impact of competing rivals and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borders, which leads to unrealistic results.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s on bilateral trade have already proved that international trade is affected by multilateral resistance, borders, adjacency, language or currency. Nevertheless, apart from some recent analyses that simply calibrate the distance decay parameter from trade datasets, these variables have hardly been integrated into research on market potential. This paper sets out to demonstrate that more realistic results are obtained by calibrating the distance-decay parameter and introducing the impact of competing rivals and border effects into the market potential formulation. The proposed model is then applied to the assessment of the accessibility impacts of new road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n the European Union between 2001 and 2012, which shows that the greatest improvements in accessibility were experienced by peripheral countries with high road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相似文献   
122.
张毅  李欣 《都市快轨交通》2021,34(6):149-154
自动扶梯是特种设备,其安全性与乘客的人身安全密切相关.自动扶梯状态监测与预警是为了保证自动扶梯安全性的预测性系统,该系统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数据分析软件等组成,采用振动分析原理,实现故障预警及维修部件指导,预防故障或事故的发生.该系统已在北京轨道交通项目中使用,通过对项目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详细阐述该系统应用及运行...  相似文献   
123.
以钢轨电位的降低程度为评价综合接地效果的指标, 分析了钢轨电位与综合地线接地阻抗和分流系数的关系, 开发了综合接地效果评价系统, 研究了影响综合地线接地阻抗和分流系数的主要因素, 对比了综合接地效果评价系统的理论结果与现场测试结果。分析结果表明: 钢轨电位随着综合地线接地阻抗的增大而增大, 随着分流系数的增大而减小; 综合地线的选材、土壤电阻率及横向连接距离对接地阻抗和分流系数有较大影响, 而埋设深度对其影响较小; 接地电阻、分流系数的理论值和测试结果差异分别为18%、5.62%。可见, 系统的计算误差较小, 可用于高速铁路综合接地系统的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124.
为了提高汽车ABS整车检测效率, 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台架的汽车ABS整车检测系统。该系统利用飞轮的转动惯量模拟车辆在道路上运动的平动惯量; 通过扭矩控制器在4个车轮所在滚筒上加载不同的扭矩, 实现不同路面附着系数的动态模拟; 采用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网络测控技术完成台架的运动控制和车辆速度数据的采集; 利用BP神经网络自学习功能分析台架检测数据, 总结大量模式映射关系, 用训练好的网络实现检测结果自动分类。室内台架检测结果和道路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 台架检测结果与道路试验结果基本相同, 主要参数误差小于4%, 因此, 台架检测系统能够准确地反映装有ABS的车辆在不同路面工况下的制动性能。  相似文献   
125.
采用湿轮磨耗试验、负荷轮粘附砂试验和轮辙变形试验方法, 对比分析了添加橡胶颗粒对于稀浆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抗磨耗性等路用性能的影响。通过轮胎/路面振动测试装置, 研究了轮胎在橡胶颗粒微表处上的垂直振动衰减特性。试验结果表明: 添加橡胶颗粒改善了稀浆混合料的成浆性能, 延长了稀浆混合料的可拌和时间, 但混合料的初期强度有较小幅度降低, 达到相同路用性能其油石比需提高约1%;橡胶颗粒的掺量不超过5%时能满足微表处轮辙变形的要求; 与传统微表处相比, 橡胶颗粒掺量为2%~5%的微表处加铺在沥青路面上的振动衰减系数提高3%~13%, 加铺在水泥路面上的振动衰减系数可提高16%~24%。  相似文献   
126.
派河口船闸是引江济淮派河口枢纽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派河入巢湖口门段,建设条件复杂.综合已有工程、河道边界和相关规划,提出了复线船闸平面布置初拟方案.采用定床河工模型试验的技术手段对船闸下游引航道与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开展了详尽研究,探明了节制闸泄洪时下游通航水域纵向和横向表面流速、流态特征,分析了通航水流条件不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27.
辽东湾北部浅水区海冰对航行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世界海运》2006,29(6):4-5
辽东湾北部浅水区有许多石油开发区块,由于水浅有冰等因素,使在现有的破冰船和冰区航行技术条件下的航行十分困难。分沿岸冻结区、滩涂堆积区和流冰区等不同区带讨论辽东湾北部海冰存在特征以及海冰对航行的影响,并根据海冰存在特点和海域工程的具体特性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8.
澳大利亚Cape Flattery港情况特殊,无拖船协助,给靠、离泊带来许多困难。总结了长期航行于此港至东亚航线的经验和体会,供航海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9.
我国实施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远军 《世界海运》2006,29(4):24-26
《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于1980年5月25日对我国生效以来,经过政府、各级海事管理部门、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船公司等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实施了公约及其修正案的履约工作。但是,我国在执行SOLAS 1974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探讨我国履约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0.
胡兴昊  黄邦  王幸 《水运工程》2018,(12):193-197
针对目前预制桩承载力恢复特性研究与工程应用中的不足,依托西非某海工工程,提出高应变法。采用对同一钢管桩进行初打与不同休止时间复打相结合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大直径钢管桩沉桩后的承载力恢复过程。结合地质情况、沉桩与试验结果,得到了钢管桩承载力、侧阻力及端阻力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并通过静载试验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该研究在提高项目施工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得到了有意义的规律与结论,可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