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9篇
  免费   266篇
公路运输   833篇
综合类   1446篇
水路运输   1880篇
铁路运输   614篇
综合运输   21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327篇
  2013年   241篇
  2012年   368篇
  2011年   389篇
  2010年   311篇
  2009年   349篇
  2008年   380篇
  2007年   461篇
  2006年   457篇
  2005年   255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Soci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appropriate urban futures for the motor ca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its relatively short life, the automobile has provided a level of mobility unlikely to have been feasible with a reliance on conventional forms of land based public transport. It has contributed in both a positive and negative way to the quality of life, transforming our cities, our way of life, and giving us a greater command over time and space. Concern over the undesirabl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has increased over time, with calls for governments to take action to reduce the automobile's dominant role. New investment in fixed-track public transport and bus priority systems together with strategies to discourage travel have been proposed to improve accessibility and to aid in cleaning up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reviews some of the issues facing society as it works to identify policies to achieve an economic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ie future. There is a need for a broader set of policies to facilitate alternative land use-transport lifestyles while facing appropriate pricing signals. Some of the key issues are adjustments in the relative prices of location and transport, spatial incentives to make public transport economically viable (i.e. changing urban densities, zoning/incentive changes to allow more infill), road pricing (i.e. charging cars the economic cost of using the roads),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s (e.g. IVH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major improvements in the fuel efficiency of fossil fuelled vehicles, and alternative-fuelled vehicles (clean-air vehicles).  相似文献   
62.
在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铁路建设项目的特点,初步建立了以生态环境、噪声与振动环境、电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弃物和社会环境等7个互为关联和补充环境因子构成的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对成都至都江堰铁路环境影响后评价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3.
分析氯离子扩散系数作为氯盐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评价指标的原因及合理性。系统研究水胶比(0.33、0.38、0.45)、矿物掺和料种类(粉煤灰、磨细矿渣粉、偏高岭土、硅灰)、掺量及含气量等配合比参数对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能影响规律;探讨氯盐环境下铁路混凝土配制要求;提出氯盐环境下铁路混凝土配合比参数限值。研究表明:氯盐环境下适当加入矿物掺和料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关键技术措施;粉煤灰和矿渣适宜掺量分别为30%~50%、40%~60%;适当引气(含气量为4%~6%)能提高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严重氯盐腐蚀环境下,应采用矿物掺和料复掺技术,且宜添加适量硅灰。  相似文献   
64.
研究目的:卵石层中长距离大直径盾构掘进是盾构施工的世界性难题。某工程采用一台12 m的大直径盾构独头掘进5.2 km,卵石地层中盾构掘进,刀具(盘)磨损严重,须有计划地设置盾构停机点和对盾构刀盘进行全面检修并更换刀具,为确保施工安全,需对配套的地面加固措施进行研究。研究结论:无论是带压进仓作业,还是常压进仓作业,为确保施工安全,都需采取辅助的地面加固措施,以提高盾构机周围地层的稳定性和密实性;带压进仓换刀,可采用后退式分段注浆地面加固措施;常压进仓换刀,可采用钻孔桩+桩间注浆地面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65.
介绍了200 km/h六轴大功率客运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主要技术特点、性能参数、总体结构,以及通风系统、电气系统、机械系统、制动系统等子系统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66.
某综合楼基坑位于砂性土层中,地下水埋深较浅,开挖深度较大,基坑周边条件复杂。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分别对常用的基坑围护和支撑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选择钻孔后注浆连续墙内插H型钢+组合内支撑的支护体系结构受力合理,施工工艺简单,利用废弃的泥浆,由孔内搅拌水泥土改为孔外搅拌水泥土,能够彻底杜绝传统水泥土易出现的"千层饼"和"鸡蛋芯"等质量问题,减少支护结构对临近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以广州地铁3号线北延段为例,阐述铺轨基标施工测量内、外业工作的重要步骤,介绍所采用的高精度测量仪器、有效的测量方法和保证测量精度的措施。结果表明,可以保证铺轨工程测量精度满足设计要求,得出铺轨测量的有益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68.
文章以HXD1C型机车为例,简要介绍了接地回流装置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并对其在额定电流下的温升及短时耐受电流的大小进行了相应的计算分析。文中的研究成果验证了中间轴接地装置额定电流及短时耐受电流能满足大功率交流电力机车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69.
随着软件在铁路信号系统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为信号系统软件的设计研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研发信号系统软件设计开发平台为信号系统软件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撑,是信号系统软件设计开发的趋势。介绍一种支持铁路信号系统软件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开发平台,及其在信号系统软件产品研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0.
城市道路由于受到建设条件制约经常会采用较小的平、纵线形指标,其中地下道路和高架道路的曲线路段由于受到中隔墙、侧墙、结构顶板或防撞墙、防眩设施、声屏障等结构物的影响,易造成视距不足,为道路运营带来了安全隐患。在总结分析行车视距验算方法及规范要求值的基础上,采用数值解析法计算得到城市道路不同设计速度和视距要求下的平曲线、竖曲线半径对应值,并提出了视距不足时的优化设计措施,以期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