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篇
  免费   71篇
公路运输   363篇
综合类   394篇
水路运输   155篇
铁路运输   60篇
综合运输   1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强夯法处理地基,由于其具有加固效果好、适用土类广、设备简单、施工方便、节省劳力、节约材料、施工期短、费用低等优点,应用日趋广泛。结合施工实践,介绍了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堤基底的基本方法和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972.
由于大跨径混凝土桥梁桥面铺装层压实施工时,沥青混合料不易压实,且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压实易对桥梁结构产生破坏:对振荡压实工艺在某大跨径水泥混凝土斜拉桥主桥铺装层施工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介绍,经测试表明该工艺既可以避免施工荷载对桥梁结构的破坏,又可以保证镝装层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压实效果和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973.
结合平定高速公路K128+700~K136+298.442段高填路基基底强夯施工的工程实践,对强夯施工的方法、工艺过程、检测方法及施工效果进行了介绍,供类似工程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974.
针对旺南高速公路的路基特点,对路基施工所采用的技术要求予以探讨,为我省及东北其他省份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5.
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是一种新型的吹填土地基加固处理方法。利用数值计算和现场实时监测,判定强夯激发的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情况,以评价真空降水的效果以及调整强夯施工的间歇期参数,结果表明:降水的效果和每遍强夯的控制间歇期是保证地基处理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76.
肖泽林 《中南公路工程》2011,(6):127-129,133
针对常张高速公路土石混合料压实特性和碾压工艺问题,采用大型击实仪对土石混合料进行击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土石混合料的级配在泰勒理想级配范围内,其压实性能较好。选取试验段进行了不同松铺厚度土石混合料碾压试验,通过测试不同碾压遍数下的沉降量、路基回弹模量和压实度,提出了最佳松铺厚度、碾压遍数施工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977.
通过乌鲁木齐低液限粉性土的击实试验研究,阐述了土样制备方法及含水量和击实功对干密度的影响,建议按具体情况确定经济击实功。讨论了击实筒余土高度的变化对击实试验结果的影响,并提出击实过程中最后一层土按余土高度为4 mm估算,通过修正余土高度的影响,减小试验误差。  相似文献   
978.
湿陷性黄土场地强夯夯沉量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豫川  李彬 《路基工程》2011,(1):67-69,73
以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大量强夯工程实例为对象,分析、选择了影响夯沉量的五大主控因素作为BP神经网络模型的基本特征量,建立夯沉量与其之间的相关关系的BP网络模型,对夯沉量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能真实反映强夯夯沉量与主控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预测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小于10%,用该模型对强夯夯沉量进行预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79.
为了解决当前风积沙路基压实度检测的难题,引进了瑞利波检测技术,并进行了风积沙路基瑞利波现场试验.研究认为,风积沙路基呈典型的水平层状介质模型,满足瑞利波检测的物理条件.分析了瑞利波检测压实度的原理,进行了现场瑞利波检测风积沙路基的试验,建立了瑞利波检测压实度的回归方程.进行了环刀法和瑞利波法检测结果的对比研究,认为瑞利波法自动化程度高,人为影响因素小,测试数据较准确,检测过程对路基质量没有损坏,属于无损原位检测.  相似文献   
980.
石墨尾矿在底基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验证了水泥稳定石墨尾矿砂做底基层的可行性,并在试验段中验证了其适用性,通过在施工中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得出了最佳组成配比,且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