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6篇
  免费   115篇
公路运输   101篇
综合类   115篇
水路运输   650篇
铁路运输   79篇
综合运输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201.
宁进进  岳远征 《隧道建设》2018,38(2):316-320
沉管出坞浮运安装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中的关键性工程,也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施工过程。为了降低施工风险,结合船机设备能力,提出作业窗口管理系统,针对每步施工工序提出针对性的作业限制条件,以此寻找最佳的作业时期。潮汐条件是作业窗口因素中的关键因素,根据潮汐预报数编制24~36 h连续的浮运安装工艺计划,选择在最优的水文气象条件下,按照作业窗口管理系统严格按照计划进行作业。经过33节沉管浮运安装的现场验证,浮运安装作业窗口管理系统满足项目要求,有效保障了浮运安装安全,有效降低了施工风险和成本。  相似文献   
202.
为了给大型营运客车换道预警系统设计提供参考,采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车道线识别传感器、GPS、视频监控系统以及控制器局域网(CAN)总线数据采集仪等设备,基于小型乘用车搭建浮动车采集平台。通过在试验线路上进行1.5×104 km的驾驶试验,获取1 200余次营运客车的真实换道数据。以Jula提出的换道安全性模型为基础,结合营运客车的换道行为特征,通过分析换道进程结束后客车需要与周围车辆保持的安全距离,建立适合于营运客车的3类换道安全性识别模型(客车与自车道前方车辆、目标车道前方车辆、目标车道后方车辆),并利用真实数据对3类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客车换道持续时间均值为10.4 s,换道起始时刻与目标车道后方车辆的距离为10.0~40.0 m;所有换道样本中,73.3%的换道过程中客车速度要高于目标车道后方车辆,且超过90%的换道过程是由前方慢车引起;不同的速度区间下,车速和航向角联合变化情况下,驾驶人控制营运客车的横向偏移速度保持稳定,可认为客车驾驶人的心理预期换道进程存在固定经验模式,这与小型车换道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的TTC预警算法识别率较低,在不同速度区间情况下,所提出的模型对客车与自车道前方车辆、目标车道前方车辆、目标车道后方车辆的换道安全识别评价准确率均超过了90%。  相似文献   
203.
204.
为了优化坡道上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的设计, 在考虑轮轨纵向作用关系与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特点的基础上, 运用多体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法建立了紧急制动条件下地铁车辆与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动力相互作用模型, 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M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分析了车辆与轨道的动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 UM软件与本文模型计算得到的车体纵向加速度和轮轨纵向力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3%、2.8%;在紧急制动过程中, 车体始终处于向前点头和纵向振动的状态, 导致前轮增载, 后轮减载; 由于板与板之间不连续, 钢轨和浮置板之间会产生纵向相对错动, 须注意钢轨与浮置板之间不协调的纵向变形; 间隔2组扣件布置一对隔振器方案(方案1) 所得板端钢轨垂向位移比板中大0.2 mm, 间隔2组扣件布置一对隔振器, 再间隔3组扣件布置一对隔振器方案(方案2) 所得板端钢轨垂向位移比板中小0.5 mm; 2种布置方案下, 轨道纵向变形相差不超过5%, 扣件和钢弹簧受到的纵向作用力相差不超过15%;短波轨道不平顺显著加剧了钢轨和浮置板的垂向振动效应, 不平顺状态下钢轨最大垂向加速度可达15g左右; 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可以降低传递到基础底部的垂向振动, 加速度降幅约为0.2 m·s-2, 但会显著放大低频段钢轨、浮置板的垂向振动, 振动量增幅约为15 dB。  相似文献   
205.
常规RTK和GPS网络RTK技术进行坐标采集和中桩放样时,单杆倾斜误差对平面位置影响较大,该文从现代概率统计的角度,对这种随机偶然误差的影响进行较深入的分析总结,得到观测量的最可靠结果。  相似文献   
206.
浮环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模拟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将散体单元法引入到浮环轴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中,并开发了相应的系统动力学特性模拟计算程序。利用程序计算了浮环与轴颈的转速比,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本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7.
针对海外防波堤工程中经常遇到的石料质量不能满足技术规格要求的问题,对国外规范和文献中关于石料质量评估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通过将石料质量综合评估法在海外某实际工程中进行应用,并结合设计方案采取施工措施,解决了该工程的石料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208.
应用轨道段组合单元, 建立了能反映橡胶浮置板式轨道结构竖向振动特性的动力分析模型。在模型中, 钢轨模拟为连续弹性支承的Euler梁; 浮置板视为弹性薄板, 用有限元法中的纵横向有限条带单元进行离散; 钢轨扣件及橡胶支座模拟为线性弹簧和阻尼。基于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和形成系统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 建立了地铁列车-橡胶浮置板式轨道竖向振动方程, 并对车辆和轨道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计算结果表明: 地铁列车通过广州地铁二号线橡胶浮置板式轨道时, 轮重减载率最大值为0.597, 车体竖向振动加速度最大值为0.846 m.s-2, 浮置板式轨道系统的隔振效率为20%~27%, 因此, 车辆-轨道结构竖向振动分析模型能够准确描述地铁车辆和橡胶浮置板式轨道结构间的动力特性。  相似文献   
209.
210.
The study evaluates the added value generated by estimating dynamic demand matrices by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Floating Car Data (FCD).

Firstly, adopting a large dataset of FCD collected in Rome, Italy, during May 2010, all the monitored trips on a specific district of the city (Eur district) have been collected and analysed in terms of (i)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ii) actual route choices and travel times. The data analysis showed that demand data from FCD are usually not suitable to retrieve directly demand matrices, due to a strong dependence of this information from the penetration rate of the monitoring device. Instead, origin–destination travel times and route choice probabilities from FCD are a much more reliable and powerful information with respect to FCD origin–destination flows, since they represent the traffic conditions and behaviors that vehicles experiment along the path.

Thus, several synthetic experiments have been conducted adopting both travel times and route choice probabilities a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with respect to standard link measurements, in the dynamic demand estimation problem.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strength and robustness associated to these network based data, while link measurements alone are not able to define the real traffic pattern. Adopting both the information of origin–destination travel times and route choice probabilities during the demand estimation proces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reliability of the estimated demand matrices consistently incre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