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34篇 |
免费 | 146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3357篇 |
综合类 | 4173篇 |
水路运输 | 3297篇 |
铁路运输 | 2002篇 |
综合运输 | 76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0篇 |
2024年 | 389篇 |
2023年 | 321篇 |
2022年 | 431篇 |
2021年 | 489篇 |
2020年 | 536篇 |
2019年 | 409篇 |
2018年 | 429篇 |
2017年 | 452篇 |
2016年 | 446篇 |
2015年 | 587篇 |
2014年 | 834篇 |
2013年 | 682篇 |
2012年 | 997篇 |
2011年 | 950篇 |
2010年 | 783篇 |
2009年 | 728篇 |
2008年 | 668篇 |
2007年 | 874篇 |
2006年 | 755篇 |
2005年 | 454篇 |
2004年 | 301篇 |
2003年 | 208篇 |
2002年 | 117篇 |
2001年 | 152篇 |
2000年 | 82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V. Pracny M. Meywerk A. Lion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Mechanics and Mobility》2007,45(1):1-14
The method of numerical multi-body simulation is an often used and well-understood development tool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In order to reproduce the ride comfort or handling behaviour of vehicles, mathematical models have to be built up. To achieve accurate simulation results, highly detailed component models are required. However, the formulation of appropriate physically-based model equations of complex automotive components (e.g. air springs, shock absorbers, rubber bearings, tyres, etc.) can be very difficult. To handle this, empirical modelling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Simple algebraic equations are used to describe complex system behaviour. This simplification is very effective, although it largely ignores the natural laws of mechanics and thermodynamics but is still capable to predict the component response.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how to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pproach in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a hybrid automotive shock absorber model based on both spline and neural network (NN) approaches. By combining these different approaches, an accurate model is achieved without loss of variability. Non-isothermal laboratory force-displacement measurements of an automotive shock absorber are being used to estimate the parameters of the NN. As shown, the model replicates the measured data with sufficient accuracy, especially the hysteresis. Finally, we present a set of quarter-car simulations with a built-in hybrid NN shock absorber. 相似文献
142.
143.
在高桥墩桩基屈曲能量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兼顾结构稳定、强度和经济性的优化模型,并应用优化算法中非线性序列二次规划法,进行优化设计探讨,同时给出优化设计算法流程图,编制了相应的优化计算程序;为了解桥墩高度、轴向荷载、地基比例系数和混凝土弹性模量对于高桥墩桩基屈曲的影响,结合优化设计模型进行了因素分析,探讨了参数变量对目标函数最优值的影响规律和程度,比较结果说明,在进行高桥墩桩基的屈曲受力分析时,高桥墩的大变形影响不容忽视;而一般在工程设计中,可考虑将桩周土体和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增强作用作为设计的安全储备。 相似文献
144.
温度梯度的大小受外界环境如气温、辐射、风雨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基于大同、宁波、广州三个气象观测站近一年的气象、路面温度等数据的采集分析,引入前一日的太阳辐射数据(Q-1)作为预估模型的参数,提高了前人基于气象参数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日温度梯度最大值的预估模型的精度;采用路面表层温度这一较容易获取的温度数据(包括路表日最高温度Ts,max与路表日最低温度Ts,min)对标准厚度路面的日最大温度梯度进行预估的模型;引进路面温度梯度日振幅ΔTg这一概念,提出路面日温度梯度最小值与日温度梯度最大值之间的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145.
讨论实际工程中结构理论模型与实际模型的区别和模型修正的方法,研究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指出其可用于结构模型的优化修正.将结构振动理论和遗传算法相结合,提出用遗传算法进行结构模型修正的思路和方法,并进行具体实现.最后用一个实例对这一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46.
压实黄土应力-应变-时间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压实黄土应力-应变-时间的关系,对比分析了Singh-Mitchell、Mesri、Lin-Wang等经验模型,在甘肃省陇西Q3压实黄土的室内一维固结试验基础上,利用参数变异法推导出适用于压实黄土的Singh-Mitchell修正模型。其中应力-应变关系与应变-时间关系都用幂次关系模拟。模型中3个参数物理意义明确,均可由室内一维固结试验得出,并分析了干密度与含水质量分数对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一致,为研究压实黄土应力-应变-时间特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7.
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在分析双车道公路超车特性的基础上,将超车过程划分为超车意愿、超车条件、超车行为、超车中止强制回车4个步骤,建立了超车模型。选用超车率、超车次率和区间平均速度作为验证指标来对比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结果符合误差范围,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应用模型进行仿真试验,通过分析得到的超车率一流量关系,发现该关系曲线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且呈现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随着双车道公路流量的增加,超车率逐渐增大至最大值。后一阶段流量增加而超车率不断下降,当流量达到2900pcu/h以后,超车率几乎为零,以此作为临界点,推荐我国标准2级双车道公路的双向通行能力为2900pcu/h。 相似文献
148.
7自由度主动悬架整车模型最优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汽车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七自由度主动悬架的动力学模型。根据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原理设计了主动悬架线性二次型(LQR)控制器,并构建了实现该控制策略的主动悬架控制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对主动悬架进行最优控制,能够有效地降低车身垂直振动加速度、车身侧倾角加速度和俯仰角加速度。 相似文献
149.
基于电子商务的二手车营销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二手车营销模式的弊端谈起,论述了基于电子商务二手车营销模式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二手车营销模式.并探讨了如何实现这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0.
针对保障行人过街道舒适性和安全性的信号控制问题,考虑行人的过街需求,分右转车与两进口行人完全分离、特定时间段右转控制两种条件,建立信号控制延误和行人干扰延误的分析模型,进而提出相应的右转车辆控制条件。以一四相位十字形信号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采用与左转相位相同和进口人行道绿灯相位禁行两种控制方式进行应用仿真,结果表明,在右转车流量一定时,右转车不受控制时延误与行人流量成正比,当行人流量达到1 000人/h、右转车流量达到400 veh/h时,右转车延误超过C级服务水平延误值的上限;实施控制后,右转车延误随流量的增加而递增,与行人流量无关,且第2种控制方式下的延误更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