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28篇
综合类   45篇
水路运输   31篇
铁路运输   26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临界温度随油品(添加剂)性能和速度的变化新规律,首先给出了确定临界温度的试验方法和反推公式;根据不同润滑方式的试验结果获得了临界的变化曲线。本将临界温度表示成龆一的二次函数,并发现油品性能高低和有无添加剂对临界温度绝对值大小有很大的影响;最后根据理论计算公式从数学上证明了临界温度存在低点速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我国铁路货车缓冲器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总结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前苏联和俄罗斯缓冲器的发展历程、主型缓冲器的结构和性能参数,以及有关标准对于缓冲器性能和列车质量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基于UG的混凝土搅拌输送车拌筒螺旋线参数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推导了混凝土搅拌输送车螺旋线的理论公式,并通过UG编程实现了通过拌筒的设计参数进行筒体和螺旋线的一体设计。  相似文献   
5.
丁能根  连小珉 《汽车工程》1997,19(3):143-147
在汽车整车参数和发动机等已确定的情况下,传动比对整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很大影响,本文根据发动机的外特性和万有特性,结合汽车的档位使用率,探讨如何选择传动系的传动比及其优化问题,最后给出了传动比优化的算例,优化结果与国内外先进变速器的速比设置相比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能量的角度出发,对比了我国铁道行业标准、AAR标准、UIC标准和俄罗斯标准对缓冲器耐久试验的要求,得出了UIC标准要求缓冲器耐久试验输入的总能量最多的结论。建议我国制定缓冲器标准时适当参考UIC标准,以提高缓冲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张庆举 《中国修船》2008,21(2):33-35
文章介绍了液压铰链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了不动作的原因,提出了液压铰链修理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供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8.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强度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简化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基于Hertz理论,应用线性回归法和插值法,推导了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接触强度计算公式;考虑齿间载荷分配系数的影响,修正了普通圆柱蜗杆传动弯曲强度计算公式;根据蜗杆副有限元网格模型,分析了轮齿应力分布.结果表明:解析式计算的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接触强度(弯曲强度)比有限元分析结果大6%~16%,满足工程使用的要求;蜗轮齿面接触应力沿接触线呈倾斜L型分布;蜗杆载荷从1 N.m增大至额定值时,5对齿啮合的最大齿间载荷分配从32.4%降至27.5%.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与双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螺旋角的关系,通过建立多个不同螺旋角的管壳式换热器模型,运用数值计算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模拟,并对其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双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存在最佳螺旋角使得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最优。相同换热器结构的条件下,壳程进口流量对双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最佳螺旋角没有影响。随着壳径的增大,双螺旋折流板式换热器的最佳螺旋角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螺旋匝道和螺旋桥处的驾驶行为模式和汽车运行特征,在涪陵长江一桥、乌江二桥、重庆融侨大道和涪陵金凯环形高架4处地点开展螺旋匝道实车试验,用车载仪器采集自然驾驶状态下的汽车连续行驶轨迹、速度以及周围行驶环境等信息。基于自然驾驶数据,研究螺旋匝道范围内的速度变化模式、幅值特性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单车道螺旋匝道的速度变化模式多样化,双车道螺旋匝道的行驶速度在整体上维持稳定,匝道范围内的连续升坡和降坡并未导致速度出现趋势性衰减和趋势性升高;螺旋匝道并入主线时,驾驶人在合流鼻之前有明显的、共性的减速行为,这与现行设计标准中的设计假定相反;除涪陵长江一桥之外,其余3处都是下行速度低于上行速度;螺旋匝道设计速度越低,实测速度与设计速度之间的偏离越严重,并且速度幅值离散化,因此不建议使用20 km·h-1的匝道设计速度;螺旋匝道运行速度与匝道半径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