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94篇
  免费   732篇
公路运输   4979篇
综合类   4020篇
水路运输   3017篇
铁路运输   2975篇
综合运输   535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274篇
  2021年   425篇
  2020年   410篇
  2019年   258篇
  2018年   222篇
  2017年   302篇
  2016年   270篇
  2015年   415篇
  2014年   1049篇
  2013年   755篇
  2012年   1367篇
  2011年   1329篇
  2010年   1004篇
  2009年   1018篇
  2008年   1006篇
  2007年   1301篇
  2006年   1173篇
  2005年   810篇
  2004年   479篇
  2003年   356篇
  2002年   254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51.
In order to better accommodate heterogeneous quality of service (QoS) in wireless networks, an algorithm called QeS-aware power and admission controls (QAPAC) is proposed. The system is modeled as u non- cooperative game where the users adjust their transmit powers to maximize the utility, thus restraining the interferences. By using adaptive utility functions and tunable pricing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QoS levels, this algorithm can well meet different QoS reqniremcnts and improve system capacity compared with those that ignore the QoS differ- ences.  相似文献   
352.
The Free-floating Flexible Dual-arm Space Robot is a highly nonlinear and coupled dynamics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 model is derived of a Free-floating Flexible Dual-arm Space Robot holding a rigid payload. Furthermore, according to the singular perturbation method, the system is separated into a slow subsystem representing rigid body motion of the robot and a fast subsystem representing the flexible link dynamics. For the slow subsystem, based on the second method of Lyapunov, using simple quantitative bounds on the model uncertainties, a robust tracking controller design is used during the trajectory tracking phase. The optimal control method is designed in the fast subsystem to guarantee the exponential stability.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above, the system can track the expected trajectory accurately, even though with uncertainty in model parameters, and its flexible vibration gets suppressed, too. Finally, some simulation test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s.  相似文献   
353.
郭亮 《上海造船》2015,(1):74-78
造船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关键是加强设计计划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船舶设计计划管理主要针对项目设计计划的控制与跟踪,通过分析船舶详细设计阶段和生产设计阶段计划管理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并详细阐述了整个设计计划管理的细节及SEM系统生成的技术流程。该计划管理流程可供同类企业参考。  相似文献   
354.
本文针对项目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分析了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建议和对策,以供同行交流讨论。  相似文献   
355.
本项目是新建隧道下穿原有饮用水水池,因直线距离较小、且水池安全要求较高,无法使用传统爆破开挖,为保证水池正常使用,施工时严格控制同一段雷管起爆装药量,使爆破振动速度降低到安全范围内,并对爆破震动速度进行监测,确保在水池附近的振动处于可控。  相似文献   
356.
结合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通过外围硬件电路达到液位监控的目的.该系统主要是实时监测液位变化并进行显示输出.此外,系统在液位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实现自动注水或放水,保证系统的水位在规定的范围内.本设计的液位显示通过LCD1602实现,液位测量部分使用了超声波测距模块,分辨率高,且为非接触式测量,抗干扰能力强.而对于液位的控制部分主要通过C语言编程来实现,同时增加了液位报警功能.  相似文献   
357.
中国铁路客运枢纽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新一代高铁枢纽的陆续建成,简单的站前广场换乘模式逐渐让位于全天候、无障碍、人车分行的换乘空间接驳模式。新型枢纽的空间特征、核心价值与局限性亟待总结。基于国内外铁路客运枢纽发展历史与背景的研究,将铁路客运枢纽按照空间特征分为三种类型:传统铁路客运站、铁路交通综合体和客站城市综合体。从客流需求变化、城市发展背景、运营管理差异三方面详细分析国内外铁路客运枢纽空间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合中国高铁建设机制的变迁,提出未来中国铁路客运枢纽的发展方向:大城市高铁枢纽应强化与城市空间的衔接,加强与城市商业功能的有机结合,由铁路交通综合体向客站城市综合体转型;中小城市高铁枢纽应采取更加灵活、集约、经济的形式,谋求特色产业与枢纽交通功能的结合。  相似文献   
358.
针对船舶摇摆模拟试验台系统在科学研究和船载仪器可靠性试验中的应用,设计了一种多功能三轴船舶电动摇摆试验台随动控制系统。首先对摇摆试验台进行控制建模,确定电流、速度、位置三闭环控制方案,然后采用常规PID算法设计三环控制器参数,对位置环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以变周期、变幅度和组合曲线给定的摇摆方法模拟风、浪、流干扰,对系统进行仿真研究。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系统具有响应迅速、模拟准确、可靠等特点,能够较好的模拟实际海况中船舶摇摆运动,为搭建实际试验平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59.
分析了仅依靠成本效益评估而选择的船舶风险控制方案的片面性,综合考虑安全、环保、经济收益、成本等多因素对方案所表现的影响,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度的船舶风险控制方案多指标评价模型。论文所建立的该模型可以充分利用各方案的指标取值所包含的信息,并考虑专家主观因素对指标重要度的影响,通过主客观综合赋权的方法突出某个指标在方案排序中的作用。以国际海事组织对液化天然气船的综合安全评估报告所提供的风险控制措施为例,使用该模型进行方案优选,并与仅用成本效益评估所得结果比较;分析比较表明:论文所建立的多指标评价模型可以更全面评估风险控制方案,方法合理,使用简便可靠。  相似文献   
360.
双Y移30° PMSM串联系统独立解耦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Y移30?永磁同步电机(PMSM)双电机串联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多电机传动系统,其中电机1运行在?-?平面上,电机2运行在x-y平面上。本文研究了该串联系统一种新的串联方式,通过坐标变换建立起两台六相永磁同步电机串联驱动系统的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证明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并进行了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