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43篇 |
免费 | 56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94篇 |
综合类 | 405篇 |
水路运输 | 649篇 |
铁路运输 | 308篇 |
综合运输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64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126篇 |
2013年 | 78篇 |
2012年 | 161篇 |
2011年 | 145篇 |
2010年 | 118篇 |
2009年 | 106篇 |
2008年 | 88篇 |
2007年 | 156篇 |
2006年 | 109篇 |
2005年 | 76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91.
为了探求风浪流成长全过程对应的单点系泊FPSO低频响应极值,应用三维势流理论及非线性时域耦合分析方法,研究了单点系泊FPSO低频运动响应与风浪流入射角度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给定风浪流大小前提下最危险的入射角度,计算了风浪流载荷在发展、顶峰、消亡各不同阶段对应的船体低频运动响应极值。结果表明:单点系泊FPSO低频响应与风浪流入射角度密切相关,且响应最大值可能并不出现在有义波高、风速、流速最大的顶峰时期,而可能出现在有义波高、风速、流速较小但风浪流入射角度呈强非线性的发展或消亡阶段。因此,在研究单点系泊FPSO的低频响应极值时,必须考虑风浪流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和消亡阶段。文中考虑了易被忽略的风浪流成长过程中入射角度呈强非线性的发展和衰亡阶段,为单点系泊FPSO低频响应特性的分析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92.
针对反舰导弹的运动特性,进行了三维的仿真分析,并研究了反舰导弹的超音速和强机动给目标预测带来不可避免的误差的情况。重点介绍了拦阻射击的概率密度函数公式,通过仿真分析得出结论,在目标预测误差存在而且并不是很小时,拦阻射击比跟踪集火射击在命中率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对阵列式高射频武器的结构设计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93.
根据船用汽轮机的热力学原理与汽轮机功率模型,设计一种基于常规PID的船用汽轮机功频控制系统,并运用Matlab/Simulink仿真模块对其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当二回路负荷发生变化时,该控制系统可通过调节汽轮机的进汽量,使汽轮机的功率能够快速跟踪发电机功率的变化,并维持汽轮机的转速(频率)不变。 相似文献
894.
895.
896.
铁路桥梁模态参数测试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述评目前铁路桥梁模态参数实测中的技术现状,对其所涉及的规范条文、关键技术及方法的可靠性、适用性展开讨论。强调信号处理所必须遵循的求实、客观原则及动测问题的复杂性与专业性。对今后的改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97.
弹性支承桩纵向振动的半解析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文锦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3):349-352,378
从三维轴对称土模型出发,考虑桩周土体的三维波动效应,对弹性支承条件下桩的纵向振动特性进行分析,求解得到桩顶频域响应解析解、复刚度和速度导纳;利用卷积定理和傅里叶逆变换,求得半正弦脉冲激振力作用下桩顶速度导纳时域响应半解析解。 相似文献
898.
为改善不同风浪条件下系泊缆的定位能力,在悬链式系泊的基础上施加一定方式的约束。约束缆绳在距各悬链线导缆孔等长度位置首尾相连,形成的三角形称为约束外边界,约束内边界分别平行于各外边界,两端固结在相应中线位置,称该约束方式为挠性三角约束。为研究此种约束作用下NREL 5MW型浮式风机的六自由度运动及悬链线有效张力的波浪响应特性,采用凝集质量法计算系泊缆有效张力,叶素理论计算风机空气动力载荷,在Stokes5阶波作用下,探讨挠性三角约束在各自由度共振频率下的性能。结果表明:约束边界的存在使得悬链线能及时提供系统所需的回复张力,对于纵荡、垂荡、纵摇三个自由度的共振均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由于连接点过少,存在连接点处曲率过大问题。 相似文献
899.
900.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Mechanics and Mobility》2012,50(2):113-135
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approach to the assessment of the manoeuvrability of vehicles which is not based on the simulation of open-loop manoeuvres, nor does it rely on the modelling of the driver as a control system. Instead, the essence of the method is the solution of a two-point optimal control boundary value problem, in which a vehicle, subject to physical constraints like tyre adherence and road borders, among others, is required to go between given initial and final positions as fast as possible. The control inputs - i.e., the driver's actions - that make the vehicle move between the two states in the most efficient way are found as a part of the solution procedure and represent the actions of a sort of ideal, perfect driver. The resulting motion is called the optimal manoeuvre and, besides being the most efficient way that the given vehicle has for travelling between the two points according to the chosen optimal criterion, may be taken as a reference for meaningful comparisons with other vehicles. The value of the penalty function, used to define the optimal condition occurring at the optimal manoeuvre, may be taken as a measure of manoeuvrability or handling. With this approach the manoeuvrability properties are established as intrinsic to the vehicle, being defined with respect to an ideal perfect driver. Some possible forms of the penalty function, which means slightly different concepts of manoeuvrability and handling, are discussed. In the end, the case of motorcycles and some examples of optimal manoeuvres are give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