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1篇
  免费   248篇
公路运输   1172篇
综合类   1258篇
水路运输   1136篇
铁路运输   719篇
综合运输   19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394篇
  2011年   371篇
  2010年   281篇
  2009年   268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287篇
  2006年   290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绞吸挖泥船的输送距离较短时会引起驱动机(柴油机或电机)超负荷,影响系统运行稳定性,虽然可以通过降低转速、加装缩口缓解,但是降低了系统运行的经济性。采用理论分析设计了一款小叶轮初始形状,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其性能并且反复迭代优化完成了小叶轮的最终设计,对比了优化设计后的小叶轮和直接采用切割外径小叶轮的差别。实船测试小叶轮的清水运行特性,验证了水力设计的结果可靠,最后对比绞吸船采用原叶轮和小叶轮施工短排距疏浚工程的施工参数。经现场测试和挖泥应用,发现小叶轮在短排距工况时施工效率明显高于原叶轮,开发的小叶轮达到了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142.
根据11.00R20-16PR型全钢子午线轮胎实际结构,考虑轮胎材料、几何及接触非线性,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轮胎与刚性路面接触三维模型,并与轮胎径向刚度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分析了静止竖向荷载作用下胎压一定荷载不同和荷载一定胎压不同的轮胎路面接触应力及印迹分布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轮胎与路面接触应力呈非均匀分布,且接触面积并非路面设计中所采用的圆形而更接近于矩形。  相似文献   
143.
为研究大跨连续刚构桥在下击暴流水平风速作用下的风振响应,开发了一套在大气边界层风洞中模拟下击暴流水平风速的试验装置。下击暴流水平风速剖面通过调节置于风洞中的斜板竖向位置与倾角来模拟,下击暴流时间特性通过控制两侧水平开合板运动的速度、角度来模拟。以广东虎门大桥辅航道桥为工程背景,设计并制作几何缩尺比为1:200连续刚构桥最大双悬臂状态气弹模型,进行了下击暴流瞬态风场、下击暴流稳态风场和大气边界层B类风场下连续刚构桥最大双悬臂状态气弹模型风洞试验,对不同风场下桥梁结构风致振动位移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下击暴流模拟装置在大气边界层风洞中所模拟的下击暴流水平风剖面与下击暴流经验风剖面吻合较好;采用下击暴流模拟装置实现了下击暴流风速时间特性的模拟,所模拟的下击暴流瞬态风场湍流度与目标值总体接近。在下击暴流瞬态风场下桥梁梁端横桥向位移响应时变均方根最大值约为在B类风场下梁端横桥向位移响应均方根值的2.7~6.8倍;在下击暴流稳态风场下桥梁梁端横桥向位移响应时变均方根最大值约为在B类风场下梁端横桥向位移响应均方根值的70%~230%。在下击暴流瞬态风场下桥梁梁端竖向位移响应时变均方根最大值约为在B类风场下梁端竖向位移响应均方根值的2.3~5.3倍;在下击暴流稳态风场下桥梁梁端竖向位移响应时变均方根最大值约为在B类风场下梁端竖向位移响应均方根值的90%~260%。  相似文献   
144.
A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 approach the realm of widespread deployment, there is an increasing need to robustly capture the variability of link travel time in real-time to generate reliable predictions of real-time traffic conditions. This study proposes an adaptive information fusion model to predict the short-term link travel time distribution by iteratively combining past information on link travel time on the current day with the real-time link travel time information available at discrete time points. The past link travel time information is represented as a discrete distribution. The real-time link travel time is represented as a range, and is characterized using information quality in terms of information accuracy and time delay. A nonlinear programming formulation is used to specify the adaptive information fusion model to update the short-term link travel time distribution by focusing on information quality. The model adapts good information by weighing it higher while shielding the effects of bad information by reducing its weight. Numerical experiments suggest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adequately represents the short-term link travel time distribution in terms of accuracy and robustness, while ensuring consistency with ambient traffic flow conditions. Further, they illustrate that the mean of a representative short-term travel time distribution is not necessarily a good tracking indicator of the actual (ground truth) time-dependent travel time on that link. Parametric sensitivity analysis illustrates that information accurac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model, and dominates the effects of time delay and the consistency constraint parameter. The proposed information fusion model bridges key methodological gaps in the ITS deployment context related to information fusion and the need for short-term travel time distributions.  相似文献   
145.
随着寒区公路隧道的不断增多,寒区隧道的保温问题也受到广泛重视。为了分析计算此类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场,验证寒区隧道保温设计的必要性,确定保温设计的经济性和有效性,文章以某市西山隧道为背景,结合东北冻土的热力性质特点,利用大型有限元计算程序Ansys,对寒区隧道进行了模拟分析,并且将计算的理论数据与实际测定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隧道开挖后围岩温度场的分布、初期支护以及二次衬砌的温度变化过程,对隧道保温效果进行评定。数据对比表明,将保温层设置在二次衬砌外侧是比较合理的,但在东北寒区,对于断面半径达7m的大断面隧道,仅使用40 mm厚的PU硬质聚氨酯泡沫板作为保温材料是不合理的。为使设计经济合理,保温材料在径向上可以采用不同的厚度。  相似文献   
146.
文中介绍一种以磁应力为原理的检测技术,即磁力断层摄影检测技术.该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被动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出长输管道管体各类型缺陷.首先简单阐述了检测原理,其次详细说明了执行一次检测的全流程工作步骤,以及各步骤的工作内容,然后简要介绍了其独特的经验性计算MAOP和剩余寿命的公式,接着以实际试点检测工作为例,说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最后指明了该技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47.
管道内防腐层补口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道内衬或内防腐涂层现场施焊时,焊缝两侧的防腐层会由于高温作用而破坏,使环焊缝处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内补口技术也成为影响管道质量的主要瓶颈。文中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的内补口技术,如内补口机法、内衬保护套(管)焊接法、不锈钢接头法、机械连接法等,并指出各方法的特点。文中还就内补口技术的质量控制和研究方向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8.
为了了解盾构法T接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主隧道外部的荷载以及响应,以国内第一条使用机械法施工的联络通道--宁波轨道交通3号线为背景进行研究。本文通过研究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况节点,现场监测主隧道结构的外荷载、收敛变形并计算结构内力,得到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主隧道的结构响应及其变化规律。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施工过程可依据外部荷载和结构体系进行划分工况,各工况具有明显的不同响应; 2)始发端和接收端的内力变化主要受到盾构顶力和外部注浆荷载的影响,且主要影响切削侧,切削过程中的内力增量在10%~20%,注浆压力影响的增量部分达到了50%; 3)各环及内支撑轴力增量在200 kN以下,破洞位置导致的轴力损失可以由其余位置共同承担,不需要特殊的破洞阶段超载设计。  相似文献   
149.
为研究6 km长公路隧道全射流纵向排烟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依托羊鹿山隧道开展全射流纵向排烟现场实体火灾试验。试验在不利于排烟的下坡隧道(左洞)内进行,考虑5、10 、20 MW3个不同等级的火灾规模,并对不同工况下隧道内沿程风速、排烟时间等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火灾工况下油盘火现场试验,得出如下结论: 1)现场火灾试验期间,羊鹿山隧道左洞内自然风速为1.0~1.6 m/s,与排烟方向相反,为排烟阻力; 2)隧道内开启6组以上风机时,下坡隧道内沿程风速大于3.0 m/s; 3)根据5、10、20 MW油盘火排烟试验结果,采用全射流纵向排烟方式能将隧道内烟气全部排出洞外,且从点火开始到烟气全部排出洞外的时间约为30 min。  相似文献   
150.
雷飞亚 《隧道建设》2019,39(Z1):245-256
为研究寒区隧道围岩在持续低温作用或冻融循环作用过程中,考虑岩体相变过程中多相体各组分变化引起的岩石热学参数差异对围岩温度场时空变化规律的影响,利用已有岩体未冻水含量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导不同孔隙率下岩体的热学参数计算公式。基于多孔介质模型建立考虑相变过程的围岩温度场计算模型,分析考虑潜热时不同孔隙率下围岩冻结缘的空间形态变化规律,及相变过程对温度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饱和岩体孔隙率越高,对岩体整体热学参数影响越大; 2)低温持续作用围岩时,冻结缘向围岩深处移动并不断变宽,其宽度与其深度呈线性关系; 3)饱和围岩孔隙率对冻结缘移动速度影响较大,但对其宽度基本无影响; 4)由于相变潜热,岩体在冻融循环过程中围岩温度时程曲线出现不对称阶梯状形态,且其阶梯形状宽度与围岩孔隙率呈正相关; 5)冻融循环过程中,升温及降温过程中冻结缘临近岩体温度梯度存在差异引起的传热效率不同直接导致升温、降温时程曲线的不对称性特征出现; 6)沿硐室围岩径向向外,各处围岩体的温度时程函数与加载的温度函数存在着振幅衰减和相位滞后的现象,且岩体孔隙率越高该现象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