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2篇
  免费   46篇
公路运输   208篇
综合类   348篇
水路运输   167篇
铁路运输   249篇
综合运输   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在传统的互联网体系结构中,IP地址既作为节点的位置标志又作为节点的身份标志,难以适应列车通信。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身份与位置分离体系结构,并设计一种列车通信方案。在基于身份与位置分离体系结构的列车通信方案中,IP地址只作为节点的位置标志,引入端点标志符作为节点的身份标志,使得节点移动时也不会中断连接。列车中的节点通过移动网关接入互联网,对于MANET节点发送给互联网节点的数据报文,移动网关在转发之前需要对该数据报文重新封装;当节点移动时,利用路由更新选项和路由确认选项进行路由更新,并且这些选项都封装在IPv6逐跳选项报头中,不需要额外的信令开销。性能仿真及分析表明,与基于MIPv6的通信方式相比,该方案具有更高的报文递交率以及更低的报文开销。  相似文献   
102.
C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ike India are facing some of the same concerns that North American cities are: congestion and urban growth. However, there is a sense of urgency in cities like Delhi, India in that this growth is far more rapid as both urbanization and motorization are ongoing processes that have not yet peaked.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other planning related variables in a spatial context. We estimate land use change models at two different scales from separate data. Cellular automation and Markov models were used to understand change at the regional scale and discrete choice models to predict change at the local level.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land use in the Delhi metropolitan area is rapidly intensifying while losing variety. These changes are affected by industrial, commercial and infrastructure location and planners and policy-makers ne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lications of location decisions. We also examine these results in the context of a policy framework for data-based planning that links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 models for Delhi.  相似文献   
103.
张红涛  郭晓辉  骆闯 《专用汽车》2012,(4):90-92,95
体建模方法和其插件Simulation有限元分析工具,找出了导致变形的根本原因。通过对侧翼板结构进行改进,并对新方案进行计算分析,最终验证了改进方案可以满足使用要求,解决了侧翼板多次展合后易变形的问题。针对流动舞台车侧翼板在多次展合使用后易出现较大的变形问题,采用Solidworks软件实  相似文献   
104.
该文针对丘陵及山地城市的特点,重点从地形地貌评价、防洪排涝规划及竖向管理措施等三个方面对山地城市竖向规划方法及一般技术路线进行了论证及总结,并简要介绍了ArcGIS技术在竖向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5.
海洋浮式装置锚泊定位系统的锚是使装置保持船位的关键设备。随着海洋工程的发展,已涌现出各种类型的海洋工程装置用锚,在锚的研究、设计和海上安装中大量采用先进的技术理论、试验方法和工艺技术,对各种海洋工程锚的特性、适用范围、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情况作全面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06.
为探究手机社交娱乐操作对驾驶人视觉参数的影响,基于模拟驾驶器和SmartEye 眼动仪设计模拟驾驶实验,采集驾驶人正常驾驶、拨打电话、收发信息等5种操作下视觉特征数据,应用拉依达准则和联合频数分布直方图进行数据归约.针对不同操作下视觉参数,应用箱形图和Kruskal-Wallis显著性检验,验证视觉参数评价指标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随手机操作类型的不同,驾驶人水平和垂直视角标准差、视线离开道路时间百分比、扫视平均速度和眨眼持续时间呈显著性变化,可作为视觉参数影响的评价指标;观看视频和刷朋友圈操作对驾驶人视觉影响程度明显高于拨打电话和收发短信操作.  相似文献   
107.
为解决舰船抛锚作业时锚位点决策受限于海图有限信息,人工选址方式主观性过强而间接增大走锚风险的问题,提出基于VCF(Vector Chart Format)格式数字海图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方法分析影响锚泊安全的海洋环境要素、区域界限、碍航物、周边船舶态势和助航标志通视情况,定量给出各要素的适宜度、影响范围以及基于方位位置线网的定点抛锚方法,并将各步骤的分析结果可视化。该模型的实际使用情况表明:有利于航海人员准确把握锚泊海区的整体态势,辅助其得到结合自身需求的优化锚位点决策,降低舰船走锚风险,提升锚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8.
手机信令数据不仅记录个体出行轨迹,也为分析城市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了基础.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狄利克雷混合模型的城市活动特征聚类方法,以手机信令提取居民出行OD为基础,将每个基站的到发出行量作为表征该基站所处空间位置的活动特征,研究特征的聚类方法.引入狄利克雷分布作为先验分布,由中餐馆模型推定特征聚类数量.与其他聚类方法相比,该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无需事先指定聚类数量,避免了传统聚类方法的缺陷.将本文方法应用到三亚市城市活动特征聚类当中,结果能够有效地反应不同城市功能组团的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09.
无线Mesh网络的跨层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由于无线M esh网络(WMN)在拓扑、传输和业务上的特性,传统的用于有线网络的分层协议设计方法已不能保证其服务质量(QoS).探索基于物理层、MAC层、路由等协议层的WMN跨层设计方法的目标是在无线资源利用率和多媒体业务的QoS需求两方面达到较好的折衷.WMN各个协议层在设计过程中的有关协议和算法要求附加统一的跨层管理器,监测各层的分组传输性能或需求,动态控制或调节相关算法.通过实现较高协议层的多媒体业务QoS需求与较低协议层的网络状态信息在各协议层之间的共享,可以达到对协议层控制算法的优化.在合理地选择跨层设计目标的基础上,多个协议层需要联合设计与优化.从物理层、MAC层、路由协议层和TCP层等层面介绍了WMN跨层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归纳了目前WMN跨层设计中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些理论和关键技术,包括自适应速率与节能机制、基于QoS需求的跨层MAC协议设计和路由协议设计等.  相似文献   
110.
GIS 技术在ITS 中的成功应用在于对海量空间地理数据的管理,对空间数据的合理组织及快速的空间对象检索.为空间数据建立索引是管理空间数据、提高检索速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在AR2W2 - SFC 曲线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标签方法在算法上实现了该曲线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空间索引.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四叉树高度较低的情况下,AR2W2 - SFC 曲线作为点对象的空间索引的性能优于Hilbert 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