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19篇 |
免费 | 347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334篇 |
综合类 | 912篇 |
水路运输 | 720篇 |
铁路运输 | 1512篇 |
综合运输 | 8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4篇 |
2024年 | 80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68篇 |
2021年 | 102篇 |
2020年 | 139篇 |
2019年 | 104篇 |
2018年 | 91篇 |
2017年 | 107篇 |
2016年 | 106篇 |
2015年 | 148篇 |
2014年 | 247篇 |
2013年 | 218篇 |
2012年 | 263篇 |
2011年 | 306篇 |
2010年 | 228篇 |
2009年 | 191篇 |
2008年 | 186篇 |
2007年 | 307篇 |
2006年 | 196篇 |
2005年 | 123篇 |
2004年 | 90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51.
根据铁路客运工作目前的特点,设计研发了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系统.介绍软件的设计思路,并从研发背景、系统功能和数据库设计等方面对软件的研发过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52.
强夯及强夯置换技术在客运专线 复合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强夯及强夯置换技术在客运专线复合地基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通过武广客运专线武汉工程试验段强夯及强夯置换技术应用于松软土复合地基处理的工程实践,结合工程地质条件,从施工方法选择,工艺流程设计,质量控制等几个方面对强夯及强夯置换施工技术在客运专线铁路中的应用进行系统性应用研究。研究结果:综合考虑施工机械的性能及适宜地质条件,在新建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武汉工程试验段内选择典型区段分别进行强夯、强夯置换工艺试验以及夯前夯后检测结果对比分析,确定强夯与强夯置换工艺在新建武广客运专线近似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总结完善近似地质条件下施工工艺和经验,确定了相关工艺参数及检测方法,能够较好地满足承载力和设计变形值要求,能较好地控制工后沉降,加固效果明显,经济可行。研究结论:夯击能是强夯及强夯置换工艺中决定加固深度的重要指标,强夯及强夯置换加固处理粘性土特别是饱和粘性土均需要合理的间歇时间,强夯及强夯置换适用于客运专线复合地基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353.
浅谈客运专线高性能混凝土施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高性能混凝土在铁路客运专线施工中被广泛采用,克服高性能混凝土特点引起的性能缺陷,确保客运专线工程的100年使用寿命。研究方法:结合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施工中混凝土工程的实际应用,进行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试配及施工控制,配制出高强度、高耐久性、低徐变、体积稳定性好的高性能混凝土。研究结果: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将胶凝材料用量控制在500kg/m^2以下。配合比中水胶比、砂率、外加剂等因素会对混凝土的强度、和易性、坍落度等不同方面造成影响。研究结论:选择合理的施工配合比及施工控制措施,使混凝土达到最密实状态,不但有助于降低工程制造成本,提高混凝土强度,而且混凝土内部空隙少,能抵抗外来腐蚀介质的侵入,保护钢筋,大大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确保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354.
研究目的:解决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即如何围绕客运专线建设这一主战场,科学构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系统。研究方法:针对我国铁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存在的问题,详细论述如何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产学研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客运专线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系统,并建立对引进技术再创新系统进行客观评价的评价指标。研究结论:建立科学的引进技术再创新系统和客观的评价指标可以有效地指导客运专线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促进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55.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施工平面控制网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施工平面控制网设计的研究,提出平面控制网的布网方法、精度设计准则。研究方法:采用仿真实验的方法,通过误差理论分析,反演推算各级控制网精度,研究控制网的布网方法和精度设计准则。研究结果:提出了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平面控制网的布网方法及精度设计准则。研究结论: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坐标投影长度变形限定值应不大于10 mm/km;控制网沿线路应不大于5 km布设1对相距1 km左右且相互通视的GPS点,在GPS点之间布设近似直伸附和导线,导线边长400~600 m;任意3个相邻控制基桩点位误差引起的角度中误差应不大于8″。 相似文献
356.
城市群客流生成预测是城市群轨道交通规划中客流预测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预测精度将直接影响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精度,进而影响轨道交通规划的合理性.在分析城市群客流生成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客流生成阶段预测精度控制分为小区划分精度控制、预测方法选择、建模精度控制及模型计算结果调整4个阶段的思路;详细论述后2个阶段的精度控制内容,在模型计算结果调整中提出区域对外交通调整、空间调整、发生总量平衡调整及发生吸引平衡调整4个调整内容,并建立调整模型. 相似文献
357.
线路客流预测分析与运营组织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运营需要出发,提出客流预测的年限和内容;通过对客流量级的阐述,分析客流预测三级数据,确定运营的规模;根据OD(起讫点)客流分析来研究行车交路,做出满载率和拥挤度的评价;最终确定车辆编组与行车密度的合理组合,形成系统全面的技术方案,使客流预测更好地为运营组织服务. 相似文献
358.
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城市轨道交通如何建立乘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分析运营部门如何对服务水平的关键点进行控制与管理,为管理者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乘客满意度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59.
360.
在线路客流控制中,需同时考虑各个车站控流方案的可执行性与协同性. 采用 Fisher 最优分割法确定合理客流控制时段,基于此建立以乘客总等待时间最少和旅客周转量最大为目标的线路客流协同控制线性规划模型. 基于成都地铁2 号线AFC数据进行实验,针对协同控流与非协同控流方案,以及不同客流控制时段划分方案下的协同控流方案进行对比实验. 算例中:协同控流方案在旅客周转量下降约1.0%的情况下,乘客总等待时间减少约 56.7%;基于Fisher 最优分割法确定的时段划分方案中协同控流方案在乘客总等待时间方面最优,并具有很好的可执行性. 相似文献